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谢绝转载
大家好,我是高恒,这里是高见观潮,我的一些思考与观点。
在当今全球半导体版图上,权力的坐标正悄然移动。
荷兰从规则受益者变成博弈焦点,美国从监管者变成操盘手,而中国在封锁中锻造出新的产业自立逻辑。
从Nexperia到ASML,这不是两起孤立事件,而是一条贯穿中美欧的供应链断裂线。半导体的故事,正在从技术叙事转向主权叙事。
一、博弈的中心:从Nexperia到ASML的连锁反应
半导体与产品集成巨头闻泰科技旗下贡献百亿元营收的核心半导体资产——安世半导体(Nexperia)事件,是这场三国角力的缩影。表面上,它是荷兰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接管一家中国控股的芯片企业;本质上,则是欧洲在美国压力下,对“供应链主权”重新划线的标志性动作。
Nexperia原本是恩智浦(NXP)的分立部门,2019年被中国闻泰科技收购。经过整合,它在全球拥有超过1.4万名员工,为汽车电子、功率半导体和移动设备提供中低端芯片。长期以来,Nexperia在欧洲被视为“本土制造的支柱”,其最大工厂位于荷兰奈梅亨,是欧洲少数具备完整晶圆生产线的厂商之一。
但今年10月中旬,荷兰政府与法院突然对Nexperia进行双重限制,荷兰经济事务与气候政策部下达部长令,要求安世半导体及其全球30个主体对其资产、知识产权、业务及人员等进行为期一年的“冻结”,不得进行任何调整。
紧随其后,荷兰当地法院应安世半导体三位外籍高管的紧急请求,裁决暂停闻泰科技创始人、董事长张学政在安世半导体的董事职务,并任命一名拥有“决定性投票权”的独立董事,同时将闻泰科技方面持有的几乎全部股权交由第三方管理。
荷兰政府则对此的回应理由是“国家安全风险”“以防止芯片技术流向中国”。
事件发生后,中国商务部长王文涛警告称,此举已“严重影响”全球供应链稳定,并敦促荷方尽速解决问题。此外,报道援引消息人士透露,随着荷方接管安世半导体,中国随即采取反制措施,禁止该公司自中国工厂出口产品。
就在荷兰宣布接管前两周,美国商务部和国务院官员接连访问海牙,强调“防止中国企业通过海外收购绕过出口管制”的必要性。而随着外媒披露报道,背后的幕后黑手美国也板上钉钉,路透社近日报道称,荷兰法院当天公布的一项裁决文件显示,随着美国不断升级施压,荷兰政府强制接管了上述中资企业。
此外,美国《华尔街日报》也曝光了更多的幕后细节,早在2024年12月,闻泰科技被美国列入“实体清单”后不久,就有一名荷兰政府官员就致信安世半导体的西方高管,称安世半导体必须拥有“独立于黑名单上的股东的运营独立性”。荷兰官员后来还告诉安世半导体,即将扩大的美国贸易限制可能会导致该公司业务受限,除非采取措施限制“向中国转移知识和能力”。
“发生在安世半导体的接管和罢免事件,凸显出美中紧张关系对整个科技行业的影响,也表明美国正毫不避讳地利用其贸易实力拉拢盟友站队。”《华尔街日报》对此评论说。
这意味着,Nexperia的命运,已经不再由市场逻辑决定。
ASML的案例则是另一条并行的脉络。自2023年以来,美国多次要求荷兰扩大对ASML设备出口的限制,尤其针对中国大陆客户。根据ASML在2024年发布的官方通告显示,在1月份,ASML推出的NXT:2050i以及2100i这两款先进浸润式光刻机的出口许可证被荷兰政府吊销,影响了中国少数客户;2024年9月份,荷兰政府又颁布了最新的出口管制措施,撤销NXT:1970i、1980i、2000i及以上的浸润式DUV光刻机的对华出口许可。受到美国的多轮出口管制,中国无法采购EUV以及先进浸润式DUV光刻机设备,只能获得一些较为落后并符合美国出口条例的设备。
但有意思的是面对制裁,中国展现出了另一种韧劲。
台积电前副总经理、浸润式技术发明人林本坚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如果你一直在芯片产业上去制裁,去逼迫大陆企业搞技术研发,说不定他们的技术团队就会用另一种方法来突破你的制裁。就如同deep seek一样,他并没有用你的方法,但是却达到了跟你差不多的水平。
ASML前CEO彼得·温宁克也在荷兰电视节目Nieuwsuur上谈论过这个问题,温宁克表示:在芯片产业上完全孤立中国是绝对没有希望的,如果我们不分享技术,他们就会自己研究。中国的创新能力很强,他们会提出许多我们曾经没有想到的结论和技术方向,美国的制裁封锁就相当于把中国大陆市场拱手让给他们自己的设备制造商,这样会迫使中国企业变得非常具有创新能力,美国的制裁是在削弱自己。
综上所述,我观察到,针对光刻机半导体领域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比较循序渐进,每当中国企业有技术突破后美国便会想办法联合其他国家更进一步制裁中国,形成了一种“你封锁,我突破;我突破,你封锁”的激烈竞争情况。
知名科技产业时评人彭德宇认为,但是这些事件也清晰地揭示出:美国正在利用“盟友机制”实现“供应链内政化”,让原本的市场问题变成政治问题;荷兰在被裹挟中失去政策独立,经济主权让位于地缘安全;而中国在对抗与反制中被迫构建新的“产业主权逻辑”——不再寄希望于全球自由贸易,而是以系统安全替代系统依赖。
这种格局转变,是一个历史性拐点。过去半导体是全球化的象征,如今却成为去全球化的引信。Nexperia与ASML事件之间的逻辑链条,其实揭示出同一个结论:半导体已被武器化,供应链的安全正被重新定义。
二、从光刻机到主权:半导体的地缘坐标
在全球产业版图中,半导体早已超越了“技术产品”的范畴,成为衡量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变量。美国掌握设计、架构与关键软件,荷兰垄断高端制造设备,而中国则是最大市场与最复杂制造生态的所在地。三者的相互依存,本应构成全球化最典型的合作样本;但在地缘政治加速撕裂的今天,这种依存反而成为风险的起点。
半导体产业链的分工极端精细:从EDA 软件到晶圆制造,再到封测与终端集成,每个环节都高度依赖不同企业跨国协作。任何一个环节的断供,都会导致整个体系的崩塌。这种复杂性,恰恰是美国可以“以管制代替竞争”的根本理由。自2022年起,美国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将补贴与“友岸制造”绑定,设立出口管制清单,将先进制程设备与关键算法一并纳入“国家安全框架”。
荷兰在这场结构性调整中扮演了一个微妙角色。作为全球唯一能生产高端极紫外光刻机(EUV)的国家,ASML的出口政策成为半导体产业链的风向标。美国曾多次直接干预荷兰政府许可程序,阻止ASML向中国客户出口最新一代设备。荷兰专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直言,荷兰的决定是在美国胁迫之下被迫做出的。
而在如此环境下,中国的应对是系统性的。一方面推动本土替代,例如上海微电子在中低端 DUV技术上已实现量产,东兴证券称,国内企业中,上海微电子是目前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家光刻机巨头,出货量已占国内市场份额超过80%,产品主要涉及ArF、KrF和i-line领域,其已具备90nm及以下的芯片制造能力。
另一方面则通过政策层面强化在半导体与智能领域方面的建设。例如2025年8月26日,国务院出台《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系统性提出三阶段目标:到2027年,率先实现人工智能与6大重点领域广泛深度融合,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70%,智能经济核心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30年,新一代智能终端、智能体等应用普及率超90%,智能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到2035年,我国全面步入智能经济和智能社会发展新阶段。
而作为智能领域底座的半导体芯片行业则在2025年9月4日,工信部、市监总局印发《电子信息制造业2025-2026年稳增长行动方案》,明确提出2025-2026年电子设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的预期目标;加力推进电子信息制造业大规模设备更新、重大工程和重大项目开工建设;坚定不移推动“国货国用”,持续推动短板产业补链、新兴产业建链等;持续支持集成电路、先进计算等领域科技创新;支持人工智能、先进存储、三维异构集成芯片等前沿技术方向基础研究。
综上所述,换言之,中国不再仅仅追求造出先进芯片,而是要重建一个不依赖单一国家的自主供应体系。
这一背景下,中美荷三国的关系,从供应链合作转变为主权竞争。美国希望重塑规则、荷兰被卷入体系、中国试图重构秩序。
一台光刻机,成了三种主权逻辑的投影:美国要掌握“定义权”,荷兰在捍卫“自主权”,而中国正在争取“制造权”。
三、终局思维:当芯片成为新的主权货币
当下的半导体竞争,已不再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较量,而是国家间资源配置的博弈。它像是一种新的“货币体系”——美国掌握规则印钞机,荷兰控制稀缺硬通货,而中国正在试图发行自己的“结算体系”。芯片,不仅是技术产品,更是衡量国家战略信用的工具。
美国的逻辑清晰:掌控上游,垄断标准。通过控制EDA软件、先进制程、核心设备,美国实际上在为“数字主权”定价。任何国家想要进入高端制造,都要支付“技术铸币税”。而当这套体系遇到挑战,美国就以制裁和禁令来维护其货币地位。荷兰在其中扮演的是“供应中介”的角色——ASML的光刻机像是硬通货的“印钞机”,但荷兰无法独立定价,因为它的政治信用依附于美国。
中国的策略则是去美元化式的自立。通过投资、政策与市场重构,中国正在搭建一个可以不依赖美国技术、也不被单一体系控制的芯片生态。短期内仍存在代差,但结构性趋势正在显现:当本土设备、材料、EDA 软件、自主架构陆续成型,一个以中国市场为中心的“平行产业体系”正在生长。它或许暂时落后,却更抗封锁。
这种结构性变迁,也将重塑全球经济秩序。未来十年,世界可能不再只有一个芯片体系,而是两个并行的供应体系——一个由规则主导,另一个由市场驱动。前者稳定而昂贵,后者混乱却充满弹性。这种“双轨生态”,将深刻影响全球制造业、资本流向与科技创新模式。
结尾应有一个冷静而清晰的判断:当芯片成为新的主权货币,国家间的较量已不再只是市场份额的争夺,而是计算权的再分配。
美国用联盟构筑壁垒,荷兰在夹缝中平衡技术与立场,而中国,则在一次次封锁中学习系统性反制。
这场围绕“光刻机”的外交风暴,最终会决定谁能在未来的智能时代掌握定价权。科技史往往不是由发明者书写,而是由能守住产业主权的人完成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