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她17岁,刚出学堂门;他54岁,已经枪林弹雨几十年,三段婚事、七八个孩子都过了一遍。
结婚这事儿,怎么看都不像一桩“正常”的姻缘。
可偏偏就这么成了。
不是媒妁之言,不是儿女情长,是一场看似偶然、实则命里安排的相遇。
谁说旧社会的女孩子只能听命?她偏不信那个邪。
广东汕头,郭翼青,富商家的独女,家底厚,脑子快。
小时候母亲去得早,她就跟着父亲四处打点,读书、识字、背诗样样不落。
家里虽然讲究规矩,可她心里那股子劲儿,从小就不服输。15岁那年,和隔壁少年谈点小恋爱,被父亲一顿训斥拆散了。
她没吭声,但心里早埋下了“我自己选路”的种子。
抗战一打响,汕头也不是世外桃源。
她父亲郭镜心的生意一下子垮了,被人骗了钱,公司差点关门。
正愁得睡不着觉,一位老乡陈从志送来了笔救命钱。
陈从志是个有来头的人,背后靠着的不是别人,正是当时大名鼎鼎的程潜将军。
程潜那时候已经是战区老总,湖南出来的,二十岁从文转武,留过洋,跟过孙中山,打过袁世凯,帮过黄兴,提过枪、扛过旗,干的都是硬仗。
黄埔军校他出力不少,北伐打头阵也有他,中山舰上的护驾更是生死一线的事。
这么一个人,怎么会跟汕头一个小商人扯上关系?
陈从志一边递钱一边说:“你家闺女,要是愿意,我给你介绍个踏实可靠的,虽然年纪大点,但人顶天立地。”郭镜心一听是程潜,立马动了心:这门亲事要是成了,咱家不就有靠山了?
可陈从志没告诉他,程潜那时候已经结过三次婚,孩子一堆。
但郭翼青见了程潜,不知怎么就心动了。
他高大、沉稳,说话慢条斯理,眼神里带着一股子说不清的分量。
程潜也不是糊涂人,一见这姑娘,清秀有神,气质也不一般。
两人接触没多久,就决定成亲。
那年,郭翼青17岁,程潜54岁,整整差了37岁。
婚后头两年倒是平静。
郭翼青管家有一套,程潜也愿意听她劝。
可好景不长,程潜调去西安,前妻周劼华找上门。
她在老家听说程又娶了,就直接闹到西安,一句“有你没我”,闹得郭翼青整天以泪洗面。
这事最后是程潜出面摆平的。
他拿出所有积蓄,安排了周劼华的生活,办了离婚手续。
对郭翼青说:“你放心,我不会让你一个人扛。”从那以后,两人再没分开过。
家里的事,郭翼青打理得井井有条。
程潜的前几个孩子,她都当自己人对待。
可惜那时战乱频繁,医疗条件差,她怀孕十六次,只养活了六个女儿。
别人背后议论,说她“没儿子”,她不吭声,程潜倒是大大方方:“儿子女儿都是命里的福。”
新中国成立后,程潜的身份有些尴尬。
他是国民党老将军,又是最早响应和平的那一批人。
中央对他不错,安排了职务,也给了待遇,但外头的风声却时常带刺。
他自己也时常感叹:“我到底算什么人?”
风向最紧那几年,程潜被列入“保护对象”。
可1968年,他在家里摔了一跤,本来安排好的治疗方案突然被撤,医生也不来了。
没过多久,他的病情恶化,最后没挺过去。
临终前,他已经说不清话了,但嘴里还在反复念:“我是革命干部……我没亏国家……”
他走得不算风光,也不算凄惨。
追悼会的事一度没人敢定,还是周恩来拍板:“程颂公的追悼会,必须办!”连火化的事,周总理都亲自去和郭翼青商量了四回。
程潜在湖南老家早就备好了棺材,他本想土葬,可最后还是改了,安葬在八宝山。
程潜去世后,郭翼青49岁,正是还能再过一次人生的年纪。
可她没再嫁,把全部精力投进了妇女组织工作。
晚年,她把自己的积蓄全捐了出去。
别人问她图什么,她只答一句:“我答应他,生死相伴。”
她走的时候,也是火化后葬进八宝山,和程潜合葬。
同一个墓地,同一个碑文,写着两个名字,没有多余的字。
没有人再提起她的过去,也没人再议论这段婚姻值不值得。
程潜三个字,留在了军史里;郭翼青的名字,没人刻意记起,但那块墓碑还在,没风没雨地守着。
参考资料:
《程潜年谱长编》 湖南人民出版社
《周恩来选集》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中国近现代将帅传记资料汇编》 解放军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