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锐观经纬
编辑 | 锐观经纬
餐饮圈最近藏着一组特殊的数据,达美乐中国截至2025年第三季度净新增门店275家,300家的全年开店目标已经基本达成,可2024年的客单价却从上年的86.8元跌到了82.1元,降幅竟然达到了5.4%。
一边是下沉市场门店 “开一家火一家” 的狂热,一边是单店盈利指标的悄然承压,这场看似风光的扩张背后,藏着怎样的取舍与隐忧?国际比萨巨头们又在争抢怎样的市场蛋糕呢?
达美乐中国的拓店速度早就脱离“稳步增长” 的范畴,迈入了狂奔阶段。
根据达势股份(01405.HK)官方发布,2025年上半年新进驻9座城市,净开190家新店,到第三季度结束时,净新增门店数已经达到了275家。
对比2023年的180家和2024年的240家,扩张速度是越来越快了,更重要的是,这家曾经在一线城市的国际品牌,如今把重心彻底转向了下沉市场。
截至2025年上半年,达美乐非一线城市门店数已经有683家,远远超过一线城市的515家,门店布局的 “下沉化” 趋势极为明显。
下沉市场的反馈也确实给了达美乐足够的信心,多家城市首店创下的销售纪录堪称 “现象级”。
2025年10月1日,徐州首店开业当日销售额突破68万元,直接刷新全球门店单日销售纪录。
8月邯郸首店开业首月销售额达680万元,跻身全球门店首30日销售额第五位。
沈阳首店更厉害,开业198天销售额超过了3100万元,将厦门SM 期门店之前保持的全球年度纪录甩在身后。
这些亮眼成绩并不只是一家有这样的成绩,在达美乐全球超21500家门店中,首30日销售额前50 名里中国门店占了49席,而目前中国大陆市场仅是达美乐的第三大国际市场。
更难得的是,在下沉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达美乐一线城市同店销售额仍保持正增长,并未出现 “顾此失彼” 的窘境。
这样的双重增长,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其灵活的本土化策略。
在产品端,达美乐中国保持着每月推出2-3款特色新品的节奏,麻辣小龙虾、咸蛋黄酱等本土化口味与榴莲披萨的结合,精准击中了国内消费者的味蕾偏好,上市后收获不少好评。
面对当下的性价比消费浪潮,品牌也迅速跟进,“周二周三披萨 7 折”“超级周买一送一” 等活动持续发力,59元就能买到两个经典披萨的优惠,成功吸引了大量新客。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截至2025年9月30日,达美乐中国会员数已经有3290万人,和2024年同时间段相比是大幅增长,过去12个月还有约1440万名新顾客完成首次下单。
但高速扩张的背后,代价也在逐渐显现,为了适配下沉市场的成本结构,达美乐做出了不少 “减法”。
他们放弃了标志性的 “全自营配送” 模式,在邯郸、徐州等城市的门店取消外送服务,转向更省成本的堂食、外带模式。
2024年开启的县域合伙人计划虽将单店投资降到了80万元,却也伴随着菜单精简,核心产品缩减到30多款。
这些调整直接影响了收入结构,客单价较高的外送收入占比下降,最终导致2024年客单价同比下降 5.4%。
更重要的是经营数据的下滑:2024 年同店销售增长从2023年的8.9%下滑到2.5%,2025年上半年更是跌到了 - 1%,这是从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单店日均销售额也从去年同期的 13515 元降至 12915 元,降幅 4.4%,达美乐的困境并非个例,而是整个比萨赛道 “狂飙” 下的缩影。
《2025 中国餐饮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比萨市场规模达480亿元,同比增长10%,截至2025年5月门店数已经超过了4万家,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巨大的市场潜力吸引着所有玩家押注下沉市场与性价比,竞争早已进入白热化阶段。
作为赛道龙头的必胜客动作同样迅猛,根据红餐产业研究院测算,目前在中国市场规模和营收均居首位,2025年上半年门店数有3864家,单季度新增95家,营收11.49亿美元。
为了争抢份额,必胜客大幅下调价格,2025年第二季度客单价降至76元,和2019年的119元相比下滑明显。
必胜客还推出客单价约40元的WOW新店型,用6元起的饮品、19元的意面吸引客流,同时将53%的扩张比例投向三四线城市,已经覆盖超900个城市。
本土品牌也在加速瓜分市场,以华南为大本营的尊宝比萨靠着30㎡的外卖型小店模式压缩成本,门店数已达约3000家,正快速渗透三四线城市。
北京起家的比格比萨今年在京外发力,新开约100家门店,预计年底新增量将达150-160家,而且将近8成新店首月销售额超80万元,其中48%突破百万。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品牌都在采用与达美乐相似的策略:下沉 + 性价比,这意味着达美乐面临的竞争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更关键的是,达美乐的 “减法策略” 可能正在削弱品牌差异化。
正如行业分析指出的,县域合伙人计划带来的低投资门槛,伴随着菜单精简等问题,长期来看可能影响消费者对品牌的认知。
当下沉市场被各路玩家用相似策略争抢,当 “性价比” 成为标配,达美乐靠什么维持既有的增长势头?是继续通过拓店数量弥补单店盈利的下滑,还是在规模与利润间找到新的平衡点?
从目前的市场格局来看,比萨赛道的增长潜力仍在,但 “野蛮生长” 的阶段正在过去。
达美乐中国用275家新店证明了下沉市场的吸引力,却也用5.4%的客单价降幅暴露了扩张的隐忧。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间的激烈竞争意味着更亲民的价格和更丰富的选择。
但对于达美乐这样的巨头来说,如何在 “跑马圈地” 的同时守住盈利能力,如何在同质化竞争中保持独特性,将是比完成开店目标更严峻的考验。
毕竟,餐饮行业的终极竞争力从来不是门店数量,而是可持续的单店价值。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