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华为ADS与特斯拉FSD的对比讨论在智驾圈持续发酵。从车主实测体验到官方定义调整,再到L3准入资格的差异,两大主流智驾系统的每一个细节都被放大审视。这场较量早已不止“谁更智能”,更关乎“谁更安全”“谁更贴合用户需求”,而消费者的反馈与行业动态,正勾勒出两者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
从用户实测感受来看,华为ADS与特斯拉FSD呈现出“规则严谨”与“类人灵活”的鲜明反差。有车主分享,特斯拉FSD V13版本在复杂路况下的表现尤为亮眼——无论是蜿蜒的山路还是颠簸的土路,都能像人类驾驶员一样根据路况微调车速与转向,变道时机判断自然,甚至能应对突发的障碍物避让,“开起来很顺手,安全感很足”。而华为ADS则被不少用户吐槽“规则代码感太强”:压过路面泡沫箱后会触发“正在避让”的语音提示,变道时动作略显生硬,整体体感被评价为“和特斯拉EAP差不多,没法完全放心脱手”。不过也有例外,一位成都车主表示“每天70公里通勤完全不用介入,除了偶尔分不清实线,日常用足够了”,可见实际体验也与使用场景密切相关。
更具争议的是两者对“自动驾驶”的定义与责任界定。2025年9月,特斯拉正式修改FSD的定义,从最初承诺的“无监督全自动驾驶”调整为“有监督的自动驾驶”,并承认2016-2023年生产的车型未配备实现全自动驾驶所需的硬件。这一调整被外界解读为“兑现不了承诺后的妥协”——毕竟马斯克曾连续多年承诺“年底实现自动驾驶”,如今却收缩定义,难免让消费者质疑“当初的宣传是否夸大”。反观华为,其智驾系统虽未直接宣称“全自动驾驶”,但搭载华为ADS的问界M9、M8等车型,均进入了国内首批L3级自动驾驶准入名单。按照L3级标准,在特定场景下(如高速路),若发生事故,责任由车企承担,这与特斯拉FSD“需驾驶员全程监督”的责任边界形成鲜明对比。有网友尖锐指出:“特斯拉敢在营销上吹‘自动驾驶’,真要承担责任就缩了;华为虽没把话说满,却用L3准入证明了自己的责任担当。”
在技术路径与适用场景上,两者的差异也逐渐清晰。支持特斯拉FSD的用户认为,其“端到端”的技术逻辑更具未来感——无需依赖高精地图,仅通过摄像头和算法就能应对陌生路况,尤其在没有高精地图覆盖的土路、乡道上优势明显。而华为ADS则被认为“依赖高精地图”,在地图覆盖范围内表现稳定,但到了地图之外的复杂场景,灵活性稍显不足。不过也有行业人士反驳:“依赖高精地图不代表技术落后,反而能在城市快速路、高速等高频场景下保证更高的安全性,毕竟多数用户的日常通勤都在地图覆盖范围内。”此外,两者的用户画像也有所区别:选择特斯拉FSD的多是“科技尝鲜派”,愿意接受一定风险探索新功能;而青睐华为ADS的则更看重“稳定与责任”,尤其是家庭用户,更在意“出了事有人担责”的安全感。
当然,这场对比中也不乏“立场之争”。有特斯拉股东亲测FSD后吐槽“不到100公里就撞车”,也有华为用户反驳“0起诉0投诉的口碑不是吹的”;有人觉得“华为水军多”,也有人认为“特吹只会回避责任问题”。事实上,无论是华为ADS还是特斯拉FSD,目前都无法做到“100%无接管”,仍需驾驶员保持专注。正如一位中立车主所说:“智驾再强也是辅助,别把自己的安全完全交给机器,选哪个系统,不如先想清楚自己更在意‘灵活尝鲜’还是‘稳定兜底’。”
从行业视角来看,华为ADS与特斯拉FSD的较量,本质是两种智驾发展思路的碰撞:一种是“谨慎推进,明确责任边界”,通过L3准入逐步扩大适用场景;另一种是“激进探索,先把功能落地”,再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定义与责任。对消费者而言,没有绝对的“更好”,只有“更适合”——若日常以城市通勤、高速出行为主,华为ADS的稳定与L3责任保障或许更贴心;若喜欢自驾探索陌生路线,特斯拉FSD的“无图”能力可能更对胃口。未来,随着技术迭代与法规完善,两者的差距或许会逐渐缩小,但当下,这场“靠谱智驾”的比拼,仍将持续影响着消费者的选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