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邸含玮

近日,电视剧《扫毒风暴》开播。该剧以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东南沿海城市为背景,生动呈现了我国禁毒干警在复杂环境中与贩毒团伙展开殊死较量的精彩故事,深刻展现了我国禁毒干警的忠诚无畏。

相比较于一般的刑侦剧,该剧首先设置了大量的不同阵营的角色,即“多线叙事”来完成总体叙事。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方面,能够给予观众一个更为写实的、更为可感的社会样貌;另一方面,也能够为影视剧集的多线叙事,提供若干扎实的人设基础和叙事起点。

可以说,通过干警的奋勇追踪、毒贩的负隅周旋、中间人的命运滑落,牵连者的人生沉浮等叙事线索的啮合推进,在有限的叙事时长内描绘出了丰富而清晰的时代地域“切片”。无论是喧嚣的城镇巷道,还是暗流汹涌的歌舞厅,都是缉毒干警与毒贩生死博弈的战场。而这些场景所承载的一个重要的功能就是展现“奇观”。

“奇观”的营造,是该剧多线叙事能够达成的重要手段,这里或许有两层含义,一是场面的“奇观”,如作为当地名伶却深陷毒瘾的单身母亲沈萍,为因惩罚她而吸毒致死的儿子设立的灵堂,这些已然能够从画面层面第一时间俘获了观众的关注;二是人物行为的“奇观”,如林强锋在与内线接头是满脸的针灸,在带队侦查时的头戴耳机,以及他在潜入被女大学生引入的吸毒团伙时的欲擒故纵。上述这些“奇观”非哗众取宠的视觉刺激,而是以一种冰冷的质感,成为该剧快节奏叙事链条中,凝练多维度主题表达的戏剧性“爆点”,使一众人物在各自有限的叙事时空内都能够给予观众深刻的人物印记,保证了观众对该剧多层面叙事悬念的关注。

同时,所谓“快节奏叙事”,除了多人物、多线索、奇观化表达之外,还有一个看似理所当然,实则在当下影视作品中较为稀缺的创作品质,就是对人物内心情感的“克制化”呈现。创作者以近乎白描的笔法来勾勒一众主次角色的内心情感,在各种正反人物面对突发事件之后,几乎没有设置单纯的“咏叹”场面来直白地传递人物的内心感受,而多是在下一个行动环节中进行展现。从而保证了该剧叙事信息的高强度输出。

值得注意的是,该剧对所处时代风貌的精细复刻。从老式“大哥大”的笨重机身、传呼机的单音蜂鸣,到各种家中的复古装修风格、街市的质朴宣传标语、晶体管闪烁的原色霓虹,无不流淌着浓郁的上世纪九十年代气息。创作者的这种“执着”并非浮于表面,而是无论镜头的时间长短,只要画面中会涉及到的部分,都能够极尽所能地按电影镜头制作要求进行布景的陈设、群像角色的组织。这种对时代细节的雕琢,不仅是对历史的忠实记录,更为剧中人物的挣扎与抉择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土壤——我们看到的不是悬浮的“传奇”,而是嵌入时代肌理的真实人生。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