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总是有些阴沉,当2007年1月15日薄一波走完他99年的一生,协和医院的走廊里,没有谁敢轻易开口。这不是普通的一位老人离世,他的名字和共和国的许多起伏纠结联系在了一起。薄一波的去世掀起的情感波澜,像那年北方的雪,一夜铺满了八宝山革命公墓;许多人赶来送别,甚至有人一路站在寒风里,不知道自己在默念什么,也许在琢磨,他的百岁大寿其实本可以实现的吧?!
第一波消息传来时,不少人还在怀疑会不会有“奇迹”,毕竟薄一波生前身体一直硬朗。97岁时进了北京协和医院,外人见他面色红润,语气轻快,说他不像97岁,他还反问,难道像七十九?这种笑谈,如今想起来格外明亮。那几天,灵堂里红色党旗覆盖灵柩,鲜花簇拥。八宝山的送别队伍排得极长,大多数人,头也不抬,脚步都急促。这种场面只有大型国事级人物去世时才会出现。不少现场人员记得,花篮超过一百个,上面名字够写进一篇党史小册子。卓琳、乔石这样的元老都来了。谁都明白,他是过去很长一段历史的见证者,看他离开,也是目送那些岁月的彼岸远去。
告别仪式定在解放军305医院,一度有些争议——不在常规的人民大会堂,而距离中南海最近的这家医院,那些过世的开国元勋们,有好几位其实也选在这里做最后的告别。这种做法对老一代领导人来说早已不是冷门选择。吊唁厅里除了红歌播放声,就剩细微脚步声和偶尔不自觉的叹息,空气里压着看不见的重量。有意思的是,薄家儿女来了,但有几个其实并没有到场。不少“红二代”自己赶到,送来的挽联上称他为“伯伯”,带着点儿家族间的亲近感。薄三儿子在接受人民网论坛时还回忆过这张挽联本来犹豫要不要挂,因为他父亲不喜欢这套表彰。
他觉得“尽心未必尽职,任怨不能任功”。这种谦虚,现在少见了。
薄一波性格一直是低调里的固执。党内比他能干的其实很多,他“只是活得久”。有些风光,他认为是前辈们都牺牲了,自己成了没被淘汰的幸存者。这种“幸存者心理”在曾经动荡年代里,某种程度比政治抱负更真让人相信。一辈子都在为党、为国家、为人民做事,他从不认为对自己的评价可以自己说了算。他认为只有党和国家、只有人民能评判他,连子女也没资格说。这样的观念在今天的社会是一种别样的传统,旧式,却又有点意思。
薄一波不是那种主动停下脚步的人。
他八十多岁了还日夜三班工作。陈云动用了一个条幅提醒他——“多做就是少做”。用“少做才能多做”,本意是让他别太拼了。可薄一波自己做不到,甚至陈云自己也未必做得到。他坚信,时间不多,要争分夺秒地完成责任。身边人劝他休息,基本都没成功,最后连劝的人也被拉着一起继续忙。也可能是工作里依赖太深,不劳不欢的那种性格。
薄一波的“恋旧”在家人和朋友的记忆里很深。晚年住院,滕代远夫人来看他,送来纪念文集,他就拉着说笑。被夸“不像97”的时候,还顺势调侃下自己,笑声里都不见疲态。女儿安安在一边帮腔,说他额头几乎没皱纹。其实那段时间,他身心状态不错,让家里人觉得“老人很快又要过坎了”。怎么突然这样一位几乎97岁还能活力满满的老人,才过2年就在医院病逝,是不是有些“反常”?还是一直强撑其实身体早有起伏,只是没人看出来,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判定?
病逝前最后阶段,家里人陪着,可惜最后几个月薄一波已经昏迷,甚至无法交流。没有留下,也没有批示。外界只看到薄家人沉默收拾遗物,更多只是互相安慰,没太多浪漫笔墨,反倒现实了。2007年1月15日去世消息传出来时,主流社会陷入然后才是悲痛。歌剧舞剧院连夜排练舞蹈送行,《太行山上》《五月的鲜花》《国际歌》轮番上演,现场气氛浓烈。许多群众自发从各地赶来,下雪天也没有停。这种场景其实很像过去某些领袖的丧礼,情感密集,有些人情元素,却没有太多仪式感。
薄一波故居的告别仪式,灵堂外排队300米。年长者不少,许多山西家乡的人特意赶来,说明地域情怀在历史人物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灵堂现场,鲜花丛里,薄一波脸色安详;家属、故交、后人很多已泣不成声,实际气氛比新闻报道里说的还要沉重。
八宝山公墓,薄一波和胡明合葬,两人竟然是同月同日去世。40年前,胡明的离世给薄一波带来难以言喻的痛。丧妻那一刻,他手里的钢笔掉地上,却一动不动。有人劝他再娶,他拒绝了,说再找也找不回胡明。他跟子女谈话也总爱提胡明,还专门留下一段自述,署名“一个爱想闲事的老人”。这种“耳朵里挂着人”的爱情,80年代确实很稀有,有点像掉队的老派情怀。
薄一波其实说过,奋斗过一生,最遗憾的是胡明没能见证后来的成就。胡明十六岁投身革命,曾在多个关键部门任职,祖籍山西。她的能力未必弱于薄一波,甚至比他更刚。只是后来的各种命运安排,使她没能继续参与更多国政事务。更多时候,外界只看到薄一波的名字,却忽略了胡明当年的贡献。但追忆里她和薄一波,是事业伙伴也是精神伴侣。
合葬墓前每年都有人悼念。既有为党和国家敬献鲜花者,也有专为这段深情而动的普通群众。那些带着自选花束赶来的人,大多不是政治圈的。他们相信,这才叫一份纯粹的感情。有人不相信来世,却希望两人在墓前重逢。这种祝福,说到底还是现实中寄予无可奈何之情。
有些叙述也难免夸张,宣传里有意突出二人旧情,其实薄一波本人晚年未必每一天都满是怀旧。偶尔性格里也夹杂矛盾,不是所有后人都认同他一味恋旧不再婚的选择。这种“认死理”,有点荒唐,但也有种难以解释的坚定。有人这种旧态度已经过时了。但要真说没人再认同?也未必。
每年薄一波和胡明合葬墓前鲜花萦绕,春天仿佛常驻,很多人愿意留下几分钟默哀。人们真实的反应,比官方新闻稿张贴的那些简报更暖心。即使他离开了16年,依然有集体记忆在流动。新的信息不断被补充,网络上有网友扒出,送花的队伍其实每年都有小变化,年轻人增多,也开始有非体制内群体加入悼念。
最近查阅的不少公开数据证实薄一波生前参与的多项国家财政、经济制度建设,跨度远及从50年代到改革开放初期,相关资料在人民网和国家档案馆可查。2007年八宝山葬礼出席名单的照片记录里,乔石、卓琳等人确实在场。还有细节流出,灵堂布置使用的花材和党旗规格,实际都高于常规规格。
国家和民族从没有忘掉他。薄一波作为“富国功臣”,历史评价里他有足够分量。可要说他真正追求个人荣誉?其实未必。生前最大心愿还是做完应该做的事,哪怕直到最后也没能真正停下来休息。关于这点,有些人觉得他太拼,太执拗了。但细想,真要是能多休息几年,也许他的百岁大寿真能赶上,那朱镕基那幅题字就不会成了遗憾。
这一切回头看也未必有定论。生命里留下的痕迹,不按逻辑出牌,有时只是一个春天,一束花,一句笑谈,或者是灵柩旁哭泣的背影。历史人物的形象总带有些狐疑和不完美,这也是为什么,人们还在悄悄记得那一代人的精神,总是有点反复,有点不确定,没有答案。
这样薄一波和胡明的故事,一说起来各自的选择都是不确定的。但墓前春花不歇,两人并肩而眠。故事讲到这儿,剩下的,谁也说不清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