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底”,困住喜剧了吗?

李诞的大学、爆款综艺工厂米未的招牌节目《喜人奇妙夜》(原《一年一度喜剧大赛》,后统称《喜夜》)第二季播出,意料之中地爆了。

单依纯、王力宏、邓超、李沁……众多艺人都跳上了“技能五子棋”。艺人有多久没在宣传的时候又唱又跳了?!哈哈,一直在。


节目里五队选手虽然面临竞争,但也一派喜气洋洋,相亲相爱,但这份爱似乎没有传递到节目外——观众“开战”了。

战火从两个字开始燃烧——“大底”。

底,可以理解为一个作品收尾用的反转或升华,而争议中的“大底”就是升华到情感、道德,显得作品更“深刻”的底。

底在《喜夜》前三季已然存在,例如:

第一季追梦亚军的《悟空》中想演孙悟空的横店服务员其实是真大圣;

第二季某某某的《军师恋盟》里“军师”实为被撮合对象,“主公”才是幕后策划;

第三季四士同堂的《八十一难》让沙僧背锅是假,渡他成佛是真。

三个团队均为当季冠军,看得出来“底”对拿票相当重要。以至于本季“大底”频出成“主流”,引发了观众自发举办了“民间《奇葩说》”,第一期辩题——“喜剧是否应该反对大底”。

正方:应该反对

1. 依赖“大底”让创作陷入套路,“喜头悲尾”的模式好得分,所以创作者不再专注于打磨笑料,而是寻找一个可以强行升华的情感切入点,作品同质化严重,观众审美疲劳。

2. “大底”依赖各种宏大的背景(如二战、三国、西游记)和深刻的主题(爱与正义、民族主义、人间正道)。沉重的表达频繁登场,令人感到压抑,削弱快乐。

3. “正确的大底”让人感到被情感/道德绑架,突如其来的爱国教育、小人物悲情故事,仿佛不感动即“政治不正确”。

反方:不应该反对

1.“大底”本身只是一种创作技巧和结构方式,用得好就是画龙点睛,不能因为有人用不好就否定工具本身。

2.“大底”在制造欢乐后,通过情感升华能让作品在笑过之后留下余味,这是在拓宽喜剧的维度和艺术生命力。

3.在竞技舞台上,结构完整、情感饱满的作品(通常带“大底”)更容易在现场获得高分,这是理性选择。

或许,关键不在于喜剧能否使用“大底”,而是“大底”是否真诚和巧妙:情感升华是源于作品的内在逻辑,还是强行附加?“底”与“喜”融合得天衣无缝,还是生硬割裂?

症结在于,部分观众正是认为本季“大底”不是铺垫+丝滑升华,而是突然反转+干拔。当“底”不再是自然流露,而是为醋包饺子的生硬操作,观众自然难以共情。

“让节目变得单一”是许多观众指控“大底”的核心原因。

“新”、“年轻人的喜剧”、“多元”是《一年一度喜剧大赛》第一季开播后的标签,也是让它大爆的原因。节目最初介绍了一个新的喜剧概念——Sketch,素描。简单理解就是以一个“game点”展开设计密集笑点,不断升番。

例如:

蒋诗萌和刘思维的《互联网体检》,当体检像上网——看病得先看广告,去掉广告得成会员,体验完整抽血服务需下载app,下载完app得买加速包,不然抽血三小时。

场景简单、人员精简、没有“大底”、无需煽情甚至都没有剧情,但足够搞笑。

除了sketch,也有史策王皓的生活流、江东鸣的无厘头“陷阱喜剧”、土豆吕严的漫才、三狗直播间的“狗坨子”、王梓的默剧、五六七的小丑喜剧、儿童喜剧……

那时大家都有自己的风格,百花齐放。

当然《喜夜2》也有依旧保持自我风格,并获得好评的选手。

李逗逗和OK!BOOM在沉重“大底”中靠着清新的《课间十分钟》杀出重围;

李梓溪、周可人、周铁男的《忘不了》依旧sketch+巧妙机关+精准表演,让“黑豹”一嗷惊人;

王男和王广展现姐弟关系的《一起去露营》让人觉得温情又可爱,以致土豆两次泪洒现场;

最重磅的当数外星从的《技能五子棋》,无厘头永远是单纯的爆笑。

这些作品都指向一个词——轻盈。看这些作品时,你不会思考“这个底会怎么反转”,不会担心“是不是又要教育我”,只用安心地把自己交给演员,享受一刻钟的快乐。

那么,是其他选手丧失了轻盈的能力?也许,是比赛压缩了轻盈的空间。

有网友如此评价:《喜人奇妙夜》系列的核心困境是观众阈值日益升高的笑点、竞赛赛制加速的「作品春晚化」,与比赛队伍生活素材被掏空、灵感日益枯竭的矛盾。

“后劲不足”,这似乎是喜剧竞赛类综艺的统一困境。

早年间,《欢乐喜剧人》第一季也曾经是观众心目中的“创新喜剧标杆”,豆瓣评分8.4分,而到了第七季,评分变成了3.2;《吐槽大会》播至第五季,评分已降至有史以来最低;《奇葩说》走到第七季,也不复当年辉煌。

米未“喜剧监狱”的外号,给出了部分解答——演员压力太大了。

在十几天内准备无数个创意,提点、写本、创派、被毙掉,再重新提点、写本,继续重复几轮,最终留下一个成型的进行展演,几天下来如果成绩不好,继续重来。

再加上“诸神之战”赛制,让功勋卓著的团长带队比拼,一旦垫底,整个团队“团灭”。

参加节目的人都被磨得非常痛苦,牺牲正常作息,凌晨三四点结束展演是家常便饭,每个人都苦苦的。

高压之下,没人敢玩花的。为了求稳,只能牺牲多元化的喜剧表达,一股脑地涌向更能赢的:“声势大,情绪足”的创作路径——“大底”、上人、内部梗、干拔。

然而,将喜剧的困境完全归咎于赛制或许过于简单。事实上,我们正在见证喜剧形态的自然演进——从单一笑点的堆砌,到对完整艺术表达的追求。

观众在成长,品味在分化,但人类永远需要笑声,或许,下一轮创新正孕育于当下的争议之中。

编辑:Nagasaki

撰文:Miaomiao

排版:Cecilia

设计:Lidianer

图源:新浪微博、豆瓣、小红书、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