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百岁高龄,曾历经癌症的折磨,却依旧精神矍铄。他的妻子在97岁那年离他而去,但他依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曾有人批评他为“历史的罪人”,然而在他百岁之际,人们却开始敬仰他。

“我要让全世界看到,我们中国人的才华和文化底蕴,绝不逊色于任何国家。”他坚定地表示,要将中国文化推向世界。正是他,让世界了解到了李白、杜甫等伟大诗人。他曾是钱钟书的学生,与杨振宁同窗,更是我国首位诺贝尔奖得主。他一生致力于翻译事业,将中国的智慧传播到了西方。

被誉为翻译界“画家”的他,擅长创造美。他不仅是翻译界的权威,更是美的传播者。尽管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许多古诗词直译后会失去原有的韵味,但他的翻译作品却总能保留那份“美”。他与赵萝蕤同窗,两人都曾翻译过《红与黑》,但对翻译的理解各有千秋。比如他将“维利埃尔是个漂亮的城市”翻译为“玻璃市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城镇”,这样的改动让人在阅读时能联想到更广阔的景象。

在翻译《红与黑》时,市长的一句“我喜欢树荫”,他将其译为“大树下面好乘凉”,他认为这样的翻译更能传达原文的情感。他不仅仅是在翻译文字,更是在传达一种文化和情感。然而,在当时,许多人认为他的翻译方式过于随意,甚至有人将他称为“千古罪人”。

尽管如此,他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他的翻译方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少争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理解了他的思想。他曾说:“翻译不仅仅是文字的转换,更重要的是传达文化和情感。”他将李白的诗句翻译得更加通俗易懂,让外国人能够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

他的思想超前,不被当时的人们所理解,但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他曾支持鲁迅的直译观点,但在实践中发现这种方法并不适合。他将李清照的“不肯过江东”翻译为“项羽不能对不起因他牺牲的部下”,这样的翻译更能让人理解其背后的故事。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他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他翻译的《牡丹亭》被编入西方学校的教材,成为广为人知的经典。2007年,86岁的他被诊断出癌症,医生预言他最多只能再活七年。然而,他依然坚持翻译工作,晚年还翻译了莎士比亚的诗集。他的妻子去世后,他虽然伤感,但依然坚持生活。

他的心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打破了医生的预言。2021年,他依然坚持每天翻译一千个字,常常因为想出一个妙词而感到开心。他的性格直率,被称为“许大炮”,虽然有时言辞伤人,但他从不自傲。2014年,他在颁奖仪式上自豪地说:“杨振宁拿诺贝尔奖的时候,我出了四本书,这样的纪录至今无人超越。”

虽然他已于2021年6月离世,但他的优秀作品和贡献将永远被铭记。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美不仅存在于外表,求“真”也是一种美。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魅力。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