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她在比赛期间背叛了祖国,以“政治避难”为由换取了美国的庇护,令中国队痛失冠军。不料,2014年她突然回国,而她回来的目的可不是道歉,只为圈钱!
东京奥运会刚过,网上还都是永远相信乒乓球队的刷屏狂欢。热乎劲还没过,北京一场画展,把一个快四十年前的名字胡娜炸了出来。
这个名字,一下子把时间拽回1982年。
那时候,胡娜就是中国女子网坛的代名词。16岁拿全国冠军,18岁在国外打出名堂,所有人都认定,她就是未来的世界冠军。队里最好的资源、最多的机会,全都堆在她一个人身上。
但出国比赛打多了,她看到了另一个世界。那里的运动员是职业的,有商业赞助,可以纯粹为自己的成绩和奖金打球。这和当时国内“一切为了集体荣誉”的体育环境,完全是两码事。
一边是当职业选手的个人野心,一边是体制内的发展路径。她慢慢觉得,后者可能给不了她想要的一切。
这个念头越来越强烈。终于,还是在1982年,美国联合会杯比赛期间,她做了一件事,彻底改变了所有人的轨迹。她甩开队伍,向美国申请了“政治庇护”。人,不回去了。
消息传来,中国女网队炸了锅。她们刚刚3:0横扫日本,全队上下士气高涨。头号主力这么一走,整个队伍瞬间散了架。第二轮碰上德国队,一分没得,惨败回家。
这件事里,没有赢家。
国家队在国际上丢了面子,胡娜在国内被扣上了“叛徒”的帽子。而她自己,为这个选择付出的代价同样沉重。
她在美国足足等了八个月才拿到身份。这八个月,她一场正式比赛都不能打,对于一个顶尖运动员来说,这几乎是致命的。状态、手感、比赛节奏,全都没了。
一个运动员最宝贵的上升期,就这么在无尽的等待里被磨掉了。
等她终于能回到赛场,身后已经没有了国家队的整个保障体系。她得像个新人一样,从最底层的比赛打起,一分一分地熬,一场一场地扛。
后来她也打出了一些成绩,但所有人都明白,她已经错过了成为世界顶尖球员的最好时机。
她和她出走的那个集体,两边都输了。
快四十年过去,中国早已不是当年的样子。胡娜这次回来,身份是画家,不是网球运动员。这很聪明,也算是一种回避。
但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消息一出来,网上瞬间吵翻了,骂她“叛徒还敢回来圈钱”、“想洗白”的声音铺天盖地。这说明,当年那件事留下的伤疤,到今天还没好利索。
但有意思的也恰恰在这里。尽管网上骂声这么响,她的画展还是照办无误。这背后,是一个和当年完全不同的,更复杂也更包容的社会。
人们的看法不再只有一个标准答案。开始有人愿意把她的个人选择,放回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环境里去想一想。
现在,运动员为了职业发展换个国籍,早就算不上什么大事。胡娜事件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发生的那个年代,以及她选择的那种极端方式。
个人前途和集体荣誉,边界到底在哪?一个好的体制,到底应该是束缚人,还是成就人?这些问题,我们今天其实也还在找答案。
所以,评价胡娜,简单地骂一句“叛徒”,或者同情地道一声“受害者”,可能都太简单了。她是那个时代的产物:国家培养了她,给了她看世界的机会。
但新旧观念的冲突,又让她在迷茫中做出了决绝的选择。
四十年后,她的回归和由此引发的争议,本身就证明了社会的进步,我们终于可以不那么“非黑即白”地去看待历史,去审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
胡娜事件真正留给今天的,不是一个人的对错。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一个问题。好的制度,应该是让个人和集体互相成就,不要互相消耗。
当集体能为个人的发展提供舞台,当个人能从集体中找到归属感和支撑力,所谓的“冲突”自然会减少。这才是我们今天回头看这段往事,最有价值的地方。
信息来源:《媒体斥责胡娜:5000年中华文明不原谅叛国者》,广州日报,2014年11月21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