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紧张局面如何收尾?谁先打破僵局?】中美贸易摩擦正陷入“威胁-反制”的循环:特朗普10月10日突然放话称,自11月1日起,对中国输美商品额外加征100%关税,总税率将突破130%,还扬言管制航空零件出口;中方则以稀土出口管制、反制海事物流领域施压,并直言“不愿打但不怕打”。这场僵局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收场?谁会先迈出打破僵局的第一步?特朗普的表态堪称“翻脸如翻书”。前脚刚刚通过社交媒体抛出关税“炸弹”,导致美股单日大跌、英特尔等七家美企市值蒸发5万亿美元;后脚就松口称“如果中国撤销稀土管制”,他可能放弃关税威胁,还强调未取消APEC峰会与中方领导人的会晤计划,要专门谈大豆订单问题。这种反复并非策略高明,更像是强硬姿态碰壁后的慌乱——关税威胁刚出,华尔街一片反对,家得宝创始人、马斯克等“金主”纷纷批评政策偏激,直指其会引发“经济核战争”。从实力看,双方的“痛感”已不对等。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从高点降至14.7%,而美国半导体材料、农产品对华依赖度居高不下,中方稀土管制直接卡断其军工与新能源产业命脉。2018年贸易战已证明,关税成本最终会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和企业,如130%的关税若落地,只会加剧通胀黏性与经济压力,这也是政策迟迟未出行政令、仅停留在口头威胁的核心原因。美国国内的阻力更在不断加码。制造业、零售业游说集团密集施压,担忧供应链紊乱;在三权分立的体制之下,特朗普的极端贸易政策难获国会与司法支持,此前就有法院裁定总统征税越权。反观中方,反制措施精准且有序,从稀土到港口服务费,每一步都直击美方要害,且始终保持对话大门敞开的理性姿态。答案藏在现实博弈中:大概率是美国先松口。这种“妥协”不是彻底退让,可能是美方取消部分关税、中方适度扩大进口的“有限互惠”。毕竟,特朗普的关税威胁已被识破是“纸老虎”,而中国的战略定力与反制实力,早已让单方面施压的时代一去不返。#上头条 聊热点#

企业家:中美贸易摩擦大概率美先松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