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在财报中表示,现在在美国的技术封锁下,中企想获取EUV光刻机几乎不可能了,但是中国一直没有放弃,研发投入每年增速超过20%。 当荷兰光刻机巨头ASML在财报里白纸黑字地告诉全世界,中国企业再也别想拿到顶尖的EUV光刻机时,这听上去像是一场赛跑的终点线。 但谁能想到,这纸禁令根本不是故事的结局,反而像一剂猛药,在中国半导体产业内部,催生了一场深刻又痛苦的自我重塑。美国人画下的这条封锁线,本意是围堵,却意外成了倒逼中国自力更生的起跑线。 曾几何时,“造不如买”的想法很流行,但现实的耳光扇得太响。从麒麟芯片一夜断供,到席卷全球的汽车“缺芯”恐慌,每一次被卡脖子的经历都在提醒一件事:真正的核心技术,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于是,整个产业的思路被彻底扭转,从想着怎么融入别人的体系,变成了下定决心自己建一个完整的家底。 这种转变可不是一句口号。一下子,超过两千家公司扎进了半导体设备和材料这个硬骨头领域。大家的目标不再只盯着光刻机,而是铺开了一张大网,连光刻胶、掩模版这些基础材料都不放过。 你看,苏州一家公司的ArF光刻胶,已经摆在了中芯国际的产线上;上海那边的团队,也做出了能用于14纳米芯片的高精度掩模版。这标志着一种思维上的根本变化,从追求某个点的突破,到决心把整条链子都串起来。 要干成这么大的事,背后得有惊人的资源在推动。国家意志驱动下,钱、人才和政策都在朝着半导体领域疯狂聚集。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研发投入已经连续五年,每年都以超过两成的速度往上涨,光是去年一年,砸进去的钱就超过了800个亿。 在长三角,一口气就规划了12个研发中心,配套的专项基金规模超过500亿。钱最终要落到人身上。 以上海微电子(SMEE)为例,他们的研发团队三年里就从800多人翻倍到1800人,里面博士占比超过三成。 听说他们研发人员一年加班都超过600个小时,这股拼劲儿就是这场硬仗的真实写照。 巨大的投入也换来了回报,像上海光机所和中科院微电子所,就在EUV光源这个核心技术上,硬是走出了一条和美国不同的新路子,效率还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美国的政治大棒,客观上把全球市场劈成了两半,但也意外地给中国本土企业让出了一大片生存空间。 ASML自己就很纠结,一边是无法违抗的政令,另一边是眼睁睁看着曾经占到36%份额的最大市场慢慢流失。 如今,这一数字已然滑落至27%。时光流转间,那原本的数值似经风雨冲刷,逐步下探,最终定格在了这看似低徊的27%。 这个被外力清空出来的市场,成了国产设备的最佳试炼场。国内的芯片厂开始成批地买国产设备,直接把国产DUV光刻机的市占率,从2020年可怜的不足5%,一口气拉到了去年的18%。 北方华创、中微公司这些本土厂商的订单都排到了2026年,市场需求旺盛得不行。就连ASML的高管都承认,他们没料到中国在DUV领域的进步会这么快。这大概是这场市场格局重塑最有力的旁证。 所以,ASML财报里那句冷冰冰的话,反而揭示了一个悖论的核心:一项本想掐断终点的封锁,却成了中国半导体生态加速成熟的催化剂。 现在,中国的目标早已不是买到某一台先进机器那么简单,而是在高压下,锻造一个独立、完整、打不垮的产业体系。虽然前路还很长,但这条被逼出来的路,正展现出一种谁也无法忽视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新浪财经《阿斯麦 ASML(纪要):即使关税落地,也不应是主要承担方》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