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代表着一种让美国望尘莫及的中国产业模式。”
——《纽约时报》 2025年7月9日 专栏
2025年7月,一篇来自《纽约时报》的头版评论文章,引发全球产业界震动。
这家具有百年历史、影响力遍及全球的美国权威媒体在文章中罕见承认:
- 比亚迪已是全球最强电动车制造商;
- 中国的新能源产业链已经全面超越美国;
- 美国需要“一个汽车版的曼哈顿计划”才能勉强追赶中国。
文章标题也极具冲击力——《为什么美国人买不到世界上最好的电动车》。它的潜台词是:最好的电动车,不在美国,而在中国。
一、从模仿到引领:比亚迪的崛起震撼了美国精英圈
文章的作者Michael Dunne并非泛泛之辈,他是美国知名的汽车产业分析师,曾在北京工作多年,亲眼见证了中国汽车产业从无到有的过程。
他回忆上世纪90年代的中国汽车制造,“设计蹩脚,用料低廉,刚开没多久就坏”。当时的比亚迪,也不过是一个电池代工厂,汽车产品在国内都被调侃为“能开就谢天谢地”。
但30年后,他承认:
“如今比亚迪的车辆在设计、功能、技术与整体质量方面,已与特斯拉等全球顶级品牌不相上下。”
“我试驾过比亚迪的几乎所有主力车型,它们不仅好开,而且技术前沿,定价极具竞争力。”
二、比亚迪超越特斯拉:不是偶然,是结构性胜利
2024年,比亚迪正式超越特斯拉,成为全球销量第一的电动车品牌。根据文章内容与外媒引用的数据,2025年上半年比亚迪的全球销量继续扩大,进一步稳固了领先地位。
这背后,是系统性的中国制造能力:
能力板块 | 比亚迪表现 | 美国同行 |
电池技术 | 自研刀片电池,热稳定性全球领先 | 特斯拉部分依赖比亚迪 |
自动驾驶 | “天神之眼”系统发布,稳定可靠 | 特斯拉FSD争议不断,受限法规 |
产业链控制 | 自产电池、芯片、屏幕、电机等 | 多数美企依赖外部供应商 |
供应链战略 | 拥有锂矿、稀土矿、航运船队 | 美国几乎无矿产资源控制力 |
制造成本 | 垂直整合控制成本,售价低至万元 | 美国车型三倍价格仍无竞争力 |
比亚迪的最低售价车型“海鸥”在中国市场不到1万美元,而美国最便宜的电动车也要超过3万美元。
文章明确指出:“这种结构性成本优势,让美国制造商毫无招架之力。”
三、全球最安全的电池,连丰田与特斯拉都在用
比亚迪在电池领域的突破是其全球领先的重要基石。它的“刀片电池”已被多个国际评测机构评为“全球最安全的动力电池”。
- 抗穿刺、不起火、寿命长;
- 可扩展性强,适配多种平台;
- 成本优势显著,制造效率高。
这款电池已经被丰田、特斯拉等全球车企采用,用于它们的主力产品线。
文章称:“中国不是靠低价,而是靠技术赢得全球。”
四、垂直整合:比亚迪成为全球产业链的掌控者
与传统欧美车厂“拼装式制造”不同,比亚迪走的是全栈自研、全链整合路线。从矿山到轮胎、从芯片到物流,它几乎“什么都自己做”。
- 自研芯片、自有电池产线;
- 自建全球最大汽车运输船队;
- 拥有巴西、非洲锂矿控制权;
- 自研车载操作系统,实现智能座舱一体化。
这意味着:在全球产业链剧烈动荡的今天,比亚迪不仅未被卡脖子,反而掌握了节奏。
五、美国政府为何“封杀”比亚迪?因为害怕
《纽约时报》直言不讳:美国人买不到比亚迪,不是比亚迪进不来,而是美国政府不让进。
- 关税翻倍,构筑贸易壁垒;
- 政治施压,阻止中国车进入本土市场;
- 强调“国家安全风险”,加大审查力度。
就连马斯克都在采访中公开表示:
“如果没有贸易壁垒,中国车将摧毁所有竞争对手。”
福特CEO吉姆·法利则称:
“中国电动车是美国汽车行业的生存威胁。”
六、比亚迪崛起的根源,是中国模式的胜利
文章最后将比亚迪的成功归结为一种国家主导型创新体系的成果:
“比亚迪不是孤例,而是中国过去十年国家产业战略全面奏效的缩影。”
“美国政府若再不行动,将全面失去下一代工业技术的主导权。”
而中国,早在2015年就发布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到今天,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储能、电池、芯片、机器人、AI等诸多领域都开始收获战略红利。
七、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这篇文章?
✅ 因为它来自全球最有公信力的媒体——《纽约时报》
不是国内自夸,而是敌手敬畏
✅ 因为它从美国角度承认了中国的系统性领先
不是个别企业幸运,而是国家战略的系统胜利
✅ 因为它代表着全球认知的转折点
我们从“世界工厂”,转型为产业链策源地
结语:中国制造,正在定义全球新秩序
比亚迪不是终点,而是起点。
未来十年,中国在新能源车、智能制造、绿色能源、AI芯片等领域的突破还将持续加速。
美国可以用关税阻挡中国车,但挡不住全世界对“中国模式”的关注、模仿与追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