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打仗靠将军没错,但撑得住一场仗的,不全是冲在前头的那一个。
抗美援朝,大家都记住了彭德怀,记住了他带兵跨过鸭绿江、在朝鲜战场上硬碰硬地顶着美军,但许多人不知道,后头有个人,没在战壕里开枪,也没上战车,却把整场仗的底子打得死死的。
他不吼不叫,也不抢镜,干的却是最要紧的事。
这个人,就是周恩来。
那年,朝鲜那边打得火热,美国人一路打到了鸭绿江边上,中国这边高层在北京连夜开会。
气氛不紧张是假的,出不出兵、怎么出、出了打不打得赢、后果是不是我们能扛得住,全是问题。
说出兵容易,但要真打,得立马调人、调钱、调粮,战士吃什么、穿什么、用什么,谁来管?
这个时候,是周恩来第一个站出来接下了这摊子事。
他不是指挥员,却是把战场背后的那张大网拢起来的人。
毛主席拍板出兵之后,彭德怀还在准备带兵,周恩来已经动身筹建部队、理后勤、跑工厂、盯运输。
东北边上那条线,原本是防守用的,改成了支援前线的命脉。
他亲自抓起来,调来调去,把各地的资源往前线送。
当时全国还没缓过劲儿来,工业基础薄,棉花紧缺,粮食也不多,能不能撑起这场仗,全在这第一步怎么走。
北方那年冷得早,战士们穿着单衣进山,冻得直打哆嗦。
周恩来知道前线缺御寒装备,亲自跑工厂,催做军大衣,棉裤也一样不能少。
工人三班倒赶工,他连夜盯着进度,有人说他事无巨细,他就一句话:“一线冻死一个人,就是后方准备的问题。”
运输线也不是现成的。
铁路断的断、桥塌的塌,卡车开不过去。
就这么个时候,他拍板修“钢铁运输线”,从黑龙江到朝鲜西北边,硬是拉出一条补给通道。
他不是纸上谈兵的那种人,哪段路卡住了、哪段桥得加固、哪家工厂产量低了,他都心里有数。
朝鲜战场不是一天赢的,第一年打得尤其艰难。
美军飞机天天在天上转,补给一断,前线就得饿肚子。
周恩来把这事当头等大事,他说:“没有后勤,打什么仗?”不是一句口号,他真就是这么干的。
说到红军长征那会儿,大家都记得毛主席的决策,其实周恩来早就参与了长征路线的设计和调度。
当时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眼看就要被围死,是他先提出战略转移的必要性。
他不是拍脑袋做决定,先派先遣队探路,走的是福建、浙江、江西边上的山林,敌人看不出来红军主力动向,误以为红军要分散突围,阵线一撤,反倒给红军留下了口子。
先遣队探完路,他马上组织主力部队按计划转移。
路线不是直线,是绕着走,专挑敌人防线薄弱的地方,时间卡得死死的。
每一步都赌命,但每一步都走得稳。
这不是运气,是脑子清楚、手段细。
回看抗美援朝,彭德怀那边打得激烈,但背后每一顿饭、每一件棉衣、每一发子弹,全是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里熬出来的。
他不在前线喊口号,但他知道,打仗不能只靠勇气。
当时全国刚从战争废墟里爬起来,各地都缺人缺钱。
他不等别人吩咐,自己下去协调。
华北、东北几个省的干部都记得他来过,说话不多,但事事上心。
一线需要什么,他一听就记,回去马上安排。
美军后来打不动了,要谈判,周恩来马上调整节奏。
他知道这不是简单的喊停,要谈得好,得拿出底气。
他让代表团后头有底牌,什么能退、什么不能让,全都提前说清楚。
不是为了面子,是要守住新中国的尊严。
有人说他是“最强副手”,其实副手这个词放在他身上不合适。
他干的事,从头到尾都不是配角。
他不是抢功的人,但每一次大事,他从来没缺席。
他和毛主席是多年搭档,一个外露,一个内敛。
毛主席能有时间考虑战略,是因为周恩来把细节都顾上了。
彭德怀能放心打仗,是因为他知道后方有一个人把一切都安排好。
仗打完了,彭德怀说:“没有周恩来,我们这仗打不下来。”不是客气话,是实话。
周恩来自己从没拿这些说事,也从不在任何场合拿功劳出来讲。
他只说过一句:“我做的是应该的。”
后来他身体不好,还是天天操心国家的事。
抗美援朝的许多资料、文件,都是他亲自保管、亲自批阅。
晚年很多干部回忆起那段时间,说他就像一根撑着天的柱子,哪怕自己快断了,也没松过劲。
后来的岁月,他经历了更多风浪,但从没退过场。
有人说他一辈子都在为别人做嫁衣,他从不回应,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要做事,不要做名。”
参考资料:
《周恩来传》 中央文献出版社
《彭德怀军事文选》 解放军出版社
《抗美援朝战争史》 军事科学院编
《中共中央文献选编》 人民出版社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