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9年,55岁的齐白石将妻儿留在老家湖南湘潭,只身一人到北京求发展,成了一个老北漂。
这是他第三度到北京来。第一次来是1903年,第二次来是1917年。这次,他决定不走了,他要在京城成就他的大业。
齐白石
在北京的十年,他闭关作画,开始了“衰年变法,”开创了大写意花鸟画“红花墨叶”的新风格。
同时,他也广为交游,结交了梅兰芳、陈师曾、林风眠这样的名流大家。他的大写意画风,也是受到了陈师曾的点拨才形成的。
齐白石与梅兰芳
在北京的初期,他的画作与篆刻在艺术市场及货币市场都不受待见。作为一个南蛮子,他受到了京城许多画家的攻击,有的骂他是“野狐之禅,”有的骂他“俗气熏人,”有的骂他“不学无术。”他被排挤在京城画坛主流集团“中国画学研究会”和“湖社画会”之外,要不是陈师曾、林风眠、徐悲鸿先后帮助和提携他,他是很难在京城站住脚的,更别说成为画坛巨匠了。
那时,他的住处从法源寺到观音寺,再换到石镫庵,他的画作在市场上少有人问津,而且价格也比一般的画家还要低。
北京法源寺
陈师曾在1923年47岁早世后,比齐白石小32岁的徐悲鸿成了他最大的贵人。
徐在生活上很关心他,而且还聘任他到大学任教,最重要的是,徐独具慧眼,顶住压力,力排众议(他的画风与当时主流画风不符),大力推荐他的画作。不仅在国内,还向国外推荐。这样,他的名气一天大过一天,求他作画的人络绎不绝,终成一代大师。
58岁的徐悲鸿去世后,齐白石三年后才得知,当时他已92岁。他不顾高龄,来到徐家,一进门就扔了拐杖,放声大哭,对着徐的遗像跪下来磕了三个头,并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徐君。”可见,齐白石对徐的感激与怀念之深。
齐白石与徐悲鸿
齐白石的一生,前半生在家乡默默无闻;后半生北漂北京后,大器晚成,成为画坛巨匠。虽然失意了多年,但是温饱还是不愁的。
可以说,在他的人生道路上,没遇到什么大的磨难。
时间来到1950年,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在湖南开始了,齐白石的大麻烦也来了。
齐白石成名之后,他的画作价格在市场暴涨,他积累了不少的财富。
齐白石作品
这些钱除了他自用,还寄了一些回湖南湘潭给三个儿子。儿孙用他的钱买了很多土地用于出租,还建了很大的院子用来居住。
土改时,他的儿孙家人共有200多亩水田,数十亩山林,三座别院,按法律规定被定为地主,田土、山林、院落被没收,家中的贵重物品也有没收的可能,还被要求退还原来所收的租田押金1000多银元。
可是,这些押金早就被齐白石的儿子拿去买房子与田土了,哪还能拿得出这么一大笔钱。
拿不出钱来,齐白石的大儿子被关了起来。
土改时斗地主情景
齐白石的弟媳及家人没有办法,只得写信向北京的齐白石求助。
老家的来信一封接一封,可把86岁的齐白石急坏了。
在这危难关头,他想到了他的老乡,中国人民的领袖毛泽东。
说起来,齐白石与毛泽东是正宗的湖南湘潭老乡,他俩的老家杏子坞与韶山冲相隔只有50公里。
齐白石与毛泽东(影视剧照)
但是,在1949年上半年前,比毛泽东大29岁的齐白石从来没有见过毛本人,更谈不上有什么交情。
这时,齐白石也顾不得那么多,急忙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说明了家乡土地山林等的来源,最后请毛泽东在划成份及处理问题上给予通融。
收到齐白石的信后,毛泽东思虑再三,觉得不能因齐白石是名人,在文化领域有较大贡献,在日本占领北京时期,拒为日本人作画做事就给予照顾。这样一来,湘潭县的土改工作就难以进行下去。
1950年毛泽东在天安门上
毛泽东在齐白石的来信上用铅笔作了批示:请王首道同志交湘潭县县委研究处理。
王首道当时是湖南省委第一副书记兼湖南省主席。
毛泽东又担心齐白石因此事受惊而影响身体健康,又特地给齐白石回了一封信,信中说:“白石先生,来信收悉,已转寄湖南省人民政府王首道主席,请他酌情处理。”
齐白石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后,惴惴不安的心才稍稍有些平息。
毛泽东给齐白石回信信封
毛泽东的回信虽然没有明确不把他的儿子划为地主,也没提及贵重财产的处理问题,但是看到信中的“酌情处理”四个字,齐白石认为湖南省政府一定会听毛泽东的,一定会给他解危。
王首道收到毛指示信后,又把信批转给湘潭县委处理,同时,再三强调不能因为齐白石是大画家,就不按法律政策办事。
王首道
接到王首道的指示信后,湘潭县委书记杨第甫又把它批转给湘潭县第十一区政府,因为齐白石的老家隶属湘潭县第十一区茶恩寺镇荷月乡,要求十一区政府按毛主席的批示,对齐白石的儿子按区别对待的原则处理。
齐白石的荷花图
第十一区所属荷月乡政府、乡农会与土改工作队对群众做了大量的说服解释工作,最后对齐白石儿子的事情作了处理,没收一切田土山林及财产(保留少量自耕),租田押金分期退还,成份不改仍然划为地主,释放了被拘禁的齐白石的儿子,不再对他们家批斗。
在北京的齐白石听到儿子被释放,不再被批斗后,悬着的心终于垂下来了,他以为儿子没有被划为地主。
杨第甫
他对毛泽东感激涕零,对具体承办此事的湘潭县委书记杨第甫也怀感恩之情。
后来,杨第甫到北京开会,齐白石知道后,马上特意为杨第甫画了一幅荷花的画,落款处连书三个“白石,”向杨第甫表达“在此三叩首致谢”之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