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1年新年的钟声中,中国的一个山脉引起了全球的关注和热议。从偏远的村庄到国家的高层,从虔诚的佛教徒到专业的科研人员,人们都在讨论着这座山的神秘故事。
这座山就是位于横断山脉的梅里雪山,拥有13座海拔超过5000米的山峰,被誉为“太子十三峰”。其中,主峰卡瓦格博以其壮丽的景色被誉为“雪山之神”。
尽管卡瓦格博的美丽无法用言语形容,但至今无人能够登顶。2001年,官方立法将其定为禁止攀登的区域,使得这座山成为了真正的禁地。
1990年,中日两国组成了联合登山队,目标是征服卡瓦格博峰。然而,一夜之间,17名队员全部失联,引发了无数关于山神的传说,使梅里雪山的名声更加响亮。
故事发生在1990年的云南卡瓦格博。德钦,位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是一个与西藏交界的地方,也是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所在地。这里的梅里雪山,以其壮丽的景色和神秘的传说而闻名。
梅里雪山的13座山峰在当地被称为太子十三峰,被藏文经卷记载为修行的神仙。主峰卡瓦格博,意为“河谷里险峻雄伟的白色雪峰”,是藏区八大神山之首,有着许多关于它的神秘传说。
尽管梅里雪山的日照金山是一处自然奇观,但当地居民从未想过要攀登顶峰。然而,随着登山运动的发展,人们开始将目光投向了这座神秘的山峰。
1987年,日本向中国提交了攀登卡瓦格博的申请。日本的登山活动发展较早,其中京都大学的学士山岳会(AACK)是实力最强的登山组织之一。他们在喜马拉雅山脉取得了多个7000米以上山峰的首登战绩。
1988年,中日双方签订了联合攀登梅里雪山的协议,组建了联合登山队。在经历了两次失败后,登山队决定在1990年底再次挑战卡瓦格博。
1990年11月,中日联合登山队的所有队员在昆明会合,准备进驻梅里雪山。他们选择了雨崩村作为登山起点,因为该村海拔3000米,且靠近卡瓦格博,便于后勤供应。
登山队由中方队长宋志义和日方队长井上治郎领导,队员包括了经验丰富的登山健将和优秀的气象专家。他们得到了国内多家财团、媒体和企业的支持,带着先进的设备和充足的物资,决心一定要登上卡瓦格博峰。
在飞来寺举行了隆重的仪式后,登山队开始了他们的征程。然而,当地村民并不理解登山运动的意义,只知道他们要去爬神山卡瓦格博。当他们意识到登山队的目标是攀登他们心中的圣地时,村民们开始强烈反对。
尽管遇到了阻力,但经过协调,登山队最终获得了村民们的同意。他们在海拔5300米的高度建立了二号营地,并继续向峰顶进发。
在三号营地的选址上,中日双方产生了分歧。日方希望将营地建在靠近山脊的位置,以节约时间和体力;而中方则认为这样非常危险,主张将营地设在更安全的地方。经过协商,双方达成了折中的方案。
1990年12月,登山队在海拔5900米的位置建立了四号营地,准备发起最后的冲锋。然而,天气突然恶化,风雪交加,能见度极低。突击队被迫在原地待命,等待天气好转。
在经历了艰难的等待后,突击队终于找到了下山的路线,并安全返回了四号营地。尽管第一次冲顶失败,但队员们并没有失去信心,反而更加坚定了登顶的决心。
1991年1月,登山队再次准备登顶,但天气持续恶化,大雪不断。1月3日,山上的队员通过无线电与大本营进行了最后一次通话。1月4日早上,当大本营试图联系山上的队员时,却发现他们已经失联。
经过一个小时的尝试,仍然没有得到任何回应。大本营的人员开始感到不安,意识到可能发生了不测。1月9日,多支救援队抵达现场,但由于恶劣的天气和复杂的地形,救援行动异常艰难。
1月16日,西藏救援队抵达现场,尽管面临极端的天气和巨大的风险,他们仍然勇敢地开始了搜救行动。然而,由于连日的大雪和雪崩的威胁,救援队最终无法到达三号营地。
1月21日,指挥部不得不宣布,17名登山队员全部失联,救援行动宣告失败。尽管救援队之后还在努力,但持续的恶劣天气导致救援无法进行,最终只能撤回。
这次卡瓦格博峰山难,又称梅里山难,成为当时世界登山史上的第二大山难。中日双方在飞来寺为遇难的17人修建了一座纪念碑,以纪念他们的勇敢和牺牲。
尽管山难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教训,但登山队并没有放弃。几年后,京都大学再度联手中方登山团队,组建了第三支联合攀登梅里雪山的登山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次登山行动再次以失败告终。
1998年,三位村民在放牧回家的路上发现了一些衣物、帐篷和人体骨骼,这些遗物属于当年遇难的队友们。随后,中日联合收容队来到现场,找到了十具遗体,并将他们火化后交给了遇难者亲属。
这次山难让人们深刻地意识到,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多么的渺小。我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应该时刻保持敬畏之心,尊重自然,尊重生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