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8年,紫禁城里的天,是铅灰色的。孝庄太后已经咽气三天了。

这三天,康熙皇帝跟疯了没什么两样。他不吃不喝,不眠不休,像一头护崽的狼,死死守在慈宁宫,谁敢靠近就跟谁瞪眼。

贴身侍女苏麻喇姑心疼皇帝,悄悄端了碗参汤进去,想劝一句。哪知刚走到跟前,康熙“噌”地一下站起来,双眼血红,一言不发,转身就冲进了孝庄生前念佛的东暖阁。

紧接着,里面传来一阵“噼里啪啦”的暴响,是瓷器碎裂的声音。

孝庄刚死,康熙就砸她礼佛20年的佛堂,还37年不让埋,雍正:真好

太监侍卫们全吓傻了,没一个人敢动。

没过多久,康熙阴沉着脸走了出来,嘴里蹦出两道让所有人脊背发凉的圣旨:

第一道:“拆!把这慈宁宫东暖阁,一砖一瓦都给朕拆了,运到遵化孝陵去!”

第二道:“停!太皇太后的灵柩,暂不安葬,先在孝陵旁,搭个‘暂安奉殿’停着!”

两道旨意,如同两记炸雷,整个朝堂都懵了。拆祖母生前最爱的寝宫?把大清最尊贵的太后,死后不让她入土为安,像个孤魂野鬼一样停在陵墓外边?

这是人子、人孙干得出来的事?

消息快马传到科尔沁草原,孝庄的娘家人当场就砸了碗:“他爱新觉罗家,就是这么欺负我们博尔じ吉特氏的女儿的?死都不给个名分?”

孝庄刚死,康熙就砸她礼佛20年的佛堂,还37年不让埋,雍正:真好

一时间,奏折像雪片一样飞向乾清宫。骂他不孝的,劝他守祖制的,分析满蒙利害的……康熙一概不理。

一代圣君,千古一帝的康熙,到底着了什么魔?

康熙的“死局”:皇帝也解不开的结

魔鬼,藏在孝庄临终前,拽着康熙的手,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那句话里。

那天,75岁的孝庄已经油尽灯枯,她死死攥住孙儿的手,用尽最后一丝力气说道:

“玄烨,我死后,绝不能和你爷爷皇太极合葬!”

就这一句话,给康熙,这位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上了一道结结实实的“死局”。

孝庄刚死,康熙就砸她礼佛20年的佛堂,还37年不让埋,雍正:真好

当时,压在康熙身上的,是三座绕不开的大山:

第一座,是“祖宗家法”。大清的规矩,历代帝后,生同衾,死同穴。这是天理,是人伦,是皇权的脸面。康熙要是带头坏了规矩,以后拿什么去管束天下臣民?

第二座,是“满蒙邦交”。大清的江山,一半是打下来的,一半是靠和蒙古联姻“捆”起来的。孝庄,就是这根最粗的捆绳。如今人死了,你连个合葬的规格都不给,这不是明摆着告诉全天下的蒙古王公:你们的女儿,在我们爱新觉罗家,终究是个外人。这无异于自断臂膀。

第三座,是“朝臣悠悠之口”。满朝的文武百官,哪个不是饱读圣贤书的?“孝”字大过天。康熙要是公然违背祖母生前的“体面”,任由她停灵在外,那史书上会怎么写他?唾沫星子都能把他淹死。

于是,一个看似拥有天下所有权力的男人,在他最敬爱的祖母的最后心愿面前,彻底没了辙。

有人说,康熙这是至孝,宁可自己背负骂名,也要成全祖母。但也有人私下摇头:说到底,这位皇帝,在处理“家事”与“国事”的冲突上,手腕还是软了。

他能做的,只有一个字:

这一拖,就是整整三十七年。

孝庄刚死,康熙就砸她礼佛20年的佛堂,还37年不让埋,雍正:真好

孝庄的“遗言刀”:扎在皇权上的最后一根刺

但是,回头想想,孝庄,那个13岁嫁给姑父,在多尔衮和顺治的权斗漩涡里杀出一条生路的女人,会是一个临死前只会计较情爱恩怨的普通老太太吗?

她当年被丈夫皇太极冷落,眼睁睁看着他把所有的爱都给了自己的亲姐姐海兰珠,这口气,她咽了一辈子。

可这遗言,仅仅是弱者的最后控诉吗?

或者,这根本就是一位顶级政治家,留给自己最心爱的孙子,上的最后一堂、也是最残酷的一堂帝王课?

这道遗言,它不是一句请求,而是一把刀。一把插向“祖宗规矩”的软刀。

孝庄刚死,康熙就砸她礼佛20年的佛堂,还37年不让埋,雍正:真好

孝庄太清楚这道题有多难,她就是要看看,自己亲手调教出来的孙子,面对这“情”与“法”的绝境,到底会如何选择。它考验的,从来不是康熙的孝心,而是他打破规则、创造规则的魄力

只可惜,康熙终其一生,都没能交出答卷。

那座在孝陵旁搭建的“暂安奉殿”,与其说是灵堂,不如说是一道悬挂了三十七年的公开考题,静静地等待着下一位考生。

雍正的“破局棋”:奶奶的棺椁,朕的江山

康熙的时代落幕了。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踏着“九子夺嫡”的血腥,登上了皇位。

这时的雍正,龙椅坐得并不安稳。外面说他“矫诏夺位”,兄弟们在背后虎视眈眈。他迫切需要一场大秀,一场足以震慑朝野、收拢人心的政治表演,来为自己的“正统性”盖上一个戳。

就在这时,他“看”到了那口停了三十七年的棺椁。

康熙的死局,瞬间成了雍正的活棋。

孝庄刚死,康熙就砸她礼佛20年的佛堂,还37年不让埋,雍正:真好

这位新皇帝微微一笑,接过了父亲没答完的卷子,开始了他教科书式的操作:

第一步,造舆论。

他不谈祖制,不谈情感,只谈“风水”。他立刻下令,让钦天监去“勘测”,结果“勘测”出孝陵旁边的这块地,是“旺夫家,旺娘家”的风水宝地。一句话,把蒙古人的嘴堵得严严实实:我这可不是慢待你们的姑奶奶,是为了你们科尔沁好啊!

第二步,下血本。

雍正出了名的“抠门”,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花。但这次,他直接下令,挪用三十万两白银的治河款,去给孝庄修陵。要知道,这可是黄河沿岸百万灾民的救命钱!他为什么这么干?因为他清楚,这场政治投资,回报率太高了。

第三步,做全套。

陵墓取名“昭西陵”,与沈阳皇太极的“昭陵”遥相呼应,既给了“夫妻”的名分,又保持了“独立”的里子。他还打破祖制,给昭西陵修建了清代唯一一座皇后陵的神道碑亭,把孝庄的地位抬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下葬那天,雍正亲自率领王公大臣,三步一叩,恭恭敬敬地将祖奶奶的牌位“捧”入陵寝。那张脸上,写满了“哀思”与“孝顺”。

这一套操作下来,行云流水,滴水不漏。

这到底是发自内心的“孝”,还是一场登峰造极的“秀”?答案不言而喻。

他用一场盛大无比的葬礼,同时达到了三个目的:安抚了蒙古,堵住了朝臣的嘴,更在天下人面前,立起了自己“仁孝君主”的完美人设。

孝庄刚死,康熙就砸她礼佛20年的佛堂,还37年不让埋,雍正:真好

1725年,停灵三十七年后,孝庄终于入土为安。

雍正皇帝站在气势恢宏的昭西陵前,北风吹动他的龙袍。他看到的,不仅仅是安息的祖奶奶,更是自己脚下,由此彻底稳固的万里江山。

那口让康熙头疼了一辈子的棺椁,最终,成了他雍正登基路上,最稳、最硬的一块垫脚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