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三国(56)
主笔:朱晖(闲乐生)
当年孙坚战死后,孙家军群龙无首,只得投归袁术,袁术大喜,正好将孙家军拆分使用,其中一部分跟着孙贲、吴景转战扬州,镇守曲阿;一部分则跟着孙坚族子孙香在汝南活动,孙香亦被其任命为汝南太守,作为袁术的北方屏障;而孙坚最嫡系的数千中军部队(见《三国志太史慈传》注引《江表传》),则被袁术完全收编而牢牢控制在身边。这次,作为孙坚长子的孙策来找袁术,就是想要回这支嫡系部队的。
可是,被袁术吞下去的肉,岂有再吐出来的道理?所以孙策也只能先把自己也变成块肉,送上门来,可怜巴巴,哭哭啼啼,请求为袁术效力,以曲线获得这支部队的指挥权:“亡父昔从长沙入讨董卓,与明使君会于南阳,同盟结好;不幸遇难,勋业不终。策感惟先人旧恩,欲自凭结,愿明使君垂察其诚。”
袁术看着这位帅气无比、忧伤无比而又谈吐不凡的十九岁少年,又看看了自己那同样十几岁的肥头大耳、嘴角流涎的二货儿子,不由也忧伤无比了起来,于是,怀着满腔的羡慕嫉妒,袁术忧伤的拒绝了孙策,让他自己去拉队伍:“孤始用贵舅为丹杨太守,贤从伯阳为都尉(孙贲字伯阳)。彼精兵之地,可还依召募。”
孙策就知道袁术没那容易相信自己,算啦,还是去找舅舅吴景吧。孙策于是派部下吕范去江都把母亲弟弟再接回来,与自己在曲阿会合,这样就一家团聚了。
奇怪,孙策还没要回老爹的兵,怎么就有了部下呢?原来,当时有个叫吕范的汝南土豪,长的也挺帅(有容观姿貌),黄巾之乱后举家避难到寿春,却一不投靠四世三公的袁术,二不讨好朝廷派来的“钦差大臣”太傅马日磾及太仆赵岐,偏偏慧眼识珠认准了新来的少年孙策,非要带着自己上百门客为其效力,孙策推脱不掉,只好笑纳。
除了吕范,孙策还有一个死忠的随从孙河。孙河是孙策的族兄,他为人老实忠厚,话不多,但有气魄有才干,是个行动派,少年时就跟在孙坚身边南征北讨,是孙坚的亲兵统领与绝对心腹,所以对仕途没啥兴趣,只想好好辅佐保护孙策罢了。
于是孙策与孙河一路向东又来到曲阿,在舅舅吴景的帮助下招募到了数百丹杨兵。没办法,丹杨作为精兵之地,向来为各大军阀所觊觎,当年大将军何进就曾派都尉毋丘毅和刘备去丹杨征兵,以镇压黄巾,又比如徐州牧陶谦作为丹杨人,就带走了上万丹杨兵,曹操前后从丹杨招募的兵,也有好几千。丹杨郡几乎已被掏空了,于是大量民众躲避深山,成为山越,如今孙策能够招募到的,只剩一点渣而已。
孙策招兵不顺利,又迟迟不见吕范接人回来,感觉相当郁闷,此时北面曹操正大举攻打徐州,徐州北部数县被毁,这兵凶战危人心惶惶的,可真把孙策急疯了。
就在这时,吕范总算是回来了,带着完好无损的孙氏一家。
原来,吕范一来到江都,刚与张纮接上头,就被陶谦派人给逮了,非说吕范是袁术派来的奸细,想趁着曹陶战乱来徐州抢人才挖墙脚,吕范怎么解释都没用,还被日夜毒打拷问,所幸吕范的门客中颇有些高人,几个武林大侠噼里啪啦的就劫了狱,吕范这才得以逃出生天完成任务。
孙策紧紧握住吕范的手,兄弟,你受苦了!从此,孙吕也结成了通家之好,不是亲戚胜似亲戚,孙母吴氏还经常请吕范、孙河来家里做客,升堂饮宴,一家人其乐融融。
总算把家里安顿好了,孙策就跟着吴景,南下丹杨郡继续募兵去了。先前招募的这几百新兵,在这群雄割据的乱世实在不够看,搞不好连个大一点的村寨都打不下来。
然而没走几天,南边传来消息,丹杨的山越又暴动了,附近好几个县城都被劫掠一空。得,还是别募兵了,赶紧先讨贼吧,吴景于是派孙策率新兵打头阵去试试水。自己则领大军在后接应,他也想看看自己这小外甥有啥真本事,比得上他爹一个指头不?
所谓山越,望文生义,即是居于山地的古越族,加上一些因破产而逃入山中的汉人大姓豪强及其依附民组成,他们趁着汉末乱世,啸聚山林之间,采铜自铸兵甲,屡屡袭击平地的汉人聚落、甚至官府。特别是丹杨郡的山越,尤其勇悍好武,且非常善于山地作战,地方政府一向拿他们没办法。
这么厉害的山越,其首领之称谓也非常拉风,普通首领称“帅”,比较牛的首领则称“大帅”,搞得跟袁世凯一样,土豪气息扑面而来。
而丹杨郡最牛的一支山越首领,就是泾县(皖南山区之重镇)大帅祖郎了。祖郎虽不是什么名将,但深通山地战法,初出茅庐的孙策第一次出征,便在他身上吃了苦头,被伏击于两山之间,箭如雨下,孙策的新兵大多壮烈了,吕范孙河等人拼死护着孙策冲出峡谷,又撞上祖郎亲自带兵前来阻截,孙策拼死突围,左挡一枪,右躲一箭,却不留神被祖郎一刀劈下,堪堪从鼻尖劈下来,好个孙策,关键时刻敏捷后仰,方寸之间,堪堪避了过去。可人是避开了,胯下马鞍却被生生砍成两半,所幸孙策骑术不错,两手撑住马背,一个托马斯回旋,将祖郎大刀踢落在地。祖郎握住虎口愣愣看着孙策,似乎惊讶于如此高手竟如此年少。而趁着对方这一愣神,孙策赶紧两腿一夹,骑着半个马鞍飞奔而去,远远还丢下一句话来:“今日之事,吾已铭记,来日必当奉还。”
孙策虽然战败,却有了当年曹操攻徐荣之效果,祖郎见这少年将官都如此勇猛,那吴景大部队岂不更加厉害,于是见好就收,退回泾县山寨。
这一败,也把孙策给打明白了。几百新兵,一眨眼就全没了,看来,这作战经验还真是非常重要,就算厚着脸皮,也得再去袁术那儿一趟,把父亲那帮老兵宿将要回来才行。否则这样白手起家,要等到什么时候才能闯出个名堂来。
于是,孙策辞别吴景,又跑到袁术那儿要兵去了,这次他掌握方法,扎根在袁术军营中,每天都按时跑去求见袁术,袁术一天不答应,他就一天不离开。小气的袁术这才将孙坚数千精锐部队中的一小部分千余人还给了孙策,并且还附加了一个条件,要孙策帮他去把淮南大郡庐江郡给拿下来(注1),并答应事成之后让孙策当庐江太守。
孙策一听心里那个郁闷啊,袁术话说的好听,可兑现起来就难了,当初我孙家军帮他拿下寿春与九江郡时,他就答应让我来当九江太守,可最后转手就给了他的旧部陈纪,如今又骗我们去帮他打庐江,耍我们耍的很爽是吗?
袁术见孙策沉默不语,赶紧又巧舌如簧道:“前错用陈纪,每恨本意不遂。今若能攻取庐江,庐江真卿有也。”
孙策也不知道袁术说的是真是假,但他实在也没有办法拒绝,毕竟他手下这一千多部曲的后勤都得靠袁术提供,不听袁术话,他孙家军转眼就得成为强盗流寇。唉,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且助袁术这一次,日后再找机会脱离他独立吧。
况且,庐江太守陆康那老家伙实在令人不痛快,仗着自己是吴郡高门,一向看我孙家不起。还记得当年孙家跟随周瑜搬到庐江郡治舒县时,孙策就由周瑜引见拜见过陆康一次。当时孙策虽然年纪尚少,但“已交结知名,声誉发闻”,“江、淮间人咸向之”,而且孙坚在担任长沙太守时,陆康侄子在邻郡豫章郡被贼人围攻,陆康之侄向孙坚求救,孙坚不顾朝廷制度二话没说救了其性命(注2),按说对陆家算是有恩情,不料陆康却拒绝与恩人之子孙策见面,而只派一个主簿来接待他们,这让自视甚高的孙策心中一直颇感耻辱,如今不如就趁此机会教训一下这忘恩负义还狗眼看人低的陆家!
其实,孙策还真别怪陆康看不起他,因为陆康实在是东汉末年一位了不起的士族大佬,孙坚孙策的身份地位与他相比实在差的有点远(注3)。
陆康,字季宁,出身于吴郡四大家族(顾、陆、朱、张)中的吴县陆氏。当年齐宣王少子通封在平原陆乡,后代遂以陆为姓。汉高祖时,陆烈为吴县县令,从此陆氏定居于吴,东汉初年,有名臣陆闳曾做过光武帝的尚书令,其后又有陆续(陆闳之孙,陆康祖父)、陆褒(陆康父)皆为天下名士,另外陆康的叔伯兄长如陆稠、陆逢、陆纡等人亦皆官至两千石,陆康本人则年少仕郡,州举茂才,以义烈称,历任武陵、桂阳、乐安三郡太守,所在百姓皆称之。后来灵帝政乱,陆康又拼死相谏,被朝廷免归乡里,直到黄巾起义席卷全国,庐江农民军黄穰等与江夏蛮族也连结了十余万人,攻没四县,声震东南,朝廷急忙拜陆康为庐江太守,前往镇压,陆康到任后申明赏罚,带领郡兵迅速平定了十余万农民军,受到朝廷嘉奖。献帝即位后,陆康又想尽办法派遣孝廉计吏穿越重重火线奉贡朝廷,上交赋税,遂再次受到嘉奖,被加为忠义将军,秩中二千石。
总之,这位陆大爷是江淮一带鼎鼎大名的忠义勇烈之士,老士族,老前辈,别说孙策这个黄毛小子了,就算是袁术这位大佬,陆康也同样不给面子。自打袁术“自领”扬州之后,就以庐江为扬州大郡,派人前去征粮,不料陆康竟然说袁术是朝廷叛逆,拒不交付,并“闭门不通,内修战备”,跟袁术搞起了独立,袁术大怒,这才决定利用孙策去攻打陆康。
不管怎么说,靠着攻打庐江的机会,孙策手里总算有了一支千余人的精锐部队,还有几员老将。
第一位:朱治,字君理,丹杨故鄣(今江西安吉县北)豪族,时任督军校尉,即这一千多部队的临时指挥官。
第二位:程普,字德谋,右北平土垠(今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人,有容貌计略,善于应对。在这支部队中年岁最长,资历最老,人人皆尊称其为“程公”。
第三位:黄盖,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市零陵区)人,精通兵法,为别部司马,
第四位:韩当,字义公,是公孙瓒的老乡,辽西令支人(今河北迁安县西),弓马娴熟,膂力过人,为别部司马。
这四位曾跟随孙坚转战南北的老将宿将,以及这一千多四方老兵(注4),便是日后东吴帝业的基石与核心力量。他们与孙策的关系,就好比项羽和八千江东子弟。
孙策既然有了这一千多兵马,那也该封个官儿当当才行。刚好这时“钦差大臣”马日磾持节慰抚天下来到寿春,封官方便,袁术就让马日磾表拜孙策为怀义校尉。而原代理指挥官朱治,则脱离军职,由马日磾征召为太傅府属员,后来又升任吴郡都尉,东往吴郡的钱塘(今浙江杭州)平定山越。
就这样,在兴平元年(公元194年),二十岁的孙策成为了袁术军中最年轻的一员将领。孙策虽然年少,但长得帅,性格又好,谈吐幽默,为人豁达,很会交际,认识他的人没有一个不喜欢他,就连袁术大将张勋、桥蕤,都对孙策“倾心敬焉”(注5)。搞得袁术眼红心热,常常惆怅不已的叹道:“使术有子如孙郎,死复何恨!”
俗话说老子英雄儿好汉,自己不是英雄,眼馋什么?
然而孙策不管不顾,很快又在袁术小心肝儿上任性一击,让他这种又喜欢又嫉妒又忌惮又防备的心情,越演越烈,如火如荼。
事情是这样的,孙策手下一骑士有罪,畏罪潜逃,却哪里不好逃,偏偏逃到了袁术军营的马厩里——严重怀疑此骑士是袁术安插的人——所以孙策干脆来了个先斩后奏,直接派人冲进去把骑士给砍了,然后再跑去向袁术谢罪。
这杀都杀了,袁术还能怎样呢?只得大笑道:“兵人好叛,当共疾之,何为谢也?”
领教了孙策的铁血作风,由是军中更加惧怕孙策。这家伙是个狠人哪!相比而言,袁术的军纪就太涣散了,大营重地,被当成菜市场逛来逛去,还让孙策随便抓人杀人,袁术还在那边嘻嘻哈哈,有识之士对比之后,当会做出自己的判断。
树立了威望,管好了队伍,孙策便终于踏上征途,前去攻打庐江郡治舒县。
这可以说是孙策第一次正式领兵作战,可这一战,竟战了足足两年。
如前所述,这陆康虽不是什么名将,但为人义烈,素有恩信,深受军民爱戴,而孙策手里只有千余孙氏精锐,这仗一打就发现不对劲了,陆康仗着兵多粮足,坚守不出,而且老爷子太得人心了,听说他有难,有些休假在家,本来可以借机置身事外的将士官吏们,竟然纷纷半夜爬城墙溜回城中,帮助陆康守城。
孙策只得向袁术讨要援兵,袁术遂加派兵马,将舒县围城数重,陆康固守不出,双方一时竟僵住了。
而就在这时,孙家军的老巢丹杨郡突然出了一件大事,让孙策的两年功夫全部白费。
原来,朝廷派来的接替陈温的扬州刺史刘繇此时正寄治在曲阿,他见袁术不仅占了自己的治所寿春,还四处攻没郡县,甚至就连陆康这样的老名士都要受欺负,自己以后这日子还能好过吗?于是联结江东三郡(丹杨、吴郡、会稽)的各大军阀与士族豪门,迅速发兵打败了吴景孙贲的孙家军,将他们赶到了长江东岸的历阳。历阳即今安徽和县,属九江郡,乃长江第一要冲,也是天下大乱之前的扬州治所。历阳往北十余公里即是当年项羽拒绝渡江自刎当场的乌江亭渡,东面则有横江津(注6)与当利口两个重要长江东岸渡口。刘繇遂将整个把丹杨郡给占了,并派大将樊能、张英主动出击,抢占横江津与当利口,逼近厉阳驻防,互为犄角之势,并以长江西岸之牛渚营(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隅)为后勤基地,为二营源源不断输送补给。袁术大怒,遂任命了一个叫惠衢的故吏也来做扬州刺史,作为自己的代言人,带兵助吴景、孙贲一同进攻张英。双方一打亦是两年,这边也僵住了。当时正占据朝廷的李傕郭汜一党见这刘繇还挺能打啊,于是加刘繇为为扬州牧,振武将军,以众数万人,向“自领”扬州的袁术展开挑战。
其实,李傕郭汜把持的长安朝廷最开始是支持袁术的,并且还特意派了太傅马日磾亲自来到寿春,持节拜袁术为左将军,封阳翟侯。然而面对如此尊荣,袁术不但不感谢“龙恩浩荡”,反而抢走了马日磾的符节,并屡屡羞辱于他,马太傅不堪屈辱,竟在寿春忧愤呕血而死。消息传出,不仅朝廷颜面尽失,李傕郭汜的凉州军一党也感觉袁术太嚣张了,于是立刻将袁术定性为朝廷叛逆,这才有了陆康在庐江的誓死抵抗,以及刘繇在丹杨的反戈一击。总之,袁术此时的名声已经臭了大街,庐江与丹杨的军民、豪强与士族对他已毫无好感,所以虽然袁术势大、孙家军亦骁勇,却迟迟奈何不了陆康与刘繇。特别是刘繇如今已占据了长江天险,足以割据江东与袁术长期对抗,总之挺好的局面,全被袁术搞砸了!
事已至此,包括孙策在内的孙家军都感觉自己真是上了袁术的贼船,大家还是早点脱离这叛逆为妙,否则迟早会被这无脑的家伙给拖累死(注7)。另外,由于孙氏与刘繇交恶,孙母吴夫人与孙权兄弟也不能在曲阿继续待了,好在孙坚的旧部、吴郡都尉朱治非常有心,派人去曲阿又将他们一路护送到了江北的孙家军新总部厉阳。朱治出身丹杨豪族,在丹杨还颇有些势力,能对孙策提供一些助力。
而就在这时,陆康在舒县已经撑不下去了,足足两年的围城,已耗尽了城内的粮草,不仅大量军民战死饿死,就连陆康宗族百余人,也“遭离饥厄,死者将半”(《后汉书·陆康传》),于是舒县不攻自破,陆康被俘,一个月后,七十岁的倔老头发病而死。陆氏家族遭此重创,只能回到吴郡蛰伏下来,等待历史的重新眷顾。
而在陆氏的这些幸存者之中,就有两位年少的佼佼者,后来大放光彩,这就是年仅13岁就为陆家“纲纪门户”的陆议(陆康从孙,由于父母双亡而为陆康所抚养)以及年仅九岁就“怀橘孝母”的陆绩(陆康幼子)。
陆绩后来成为著名的易学家与天文学家,以孝悌与才学闻名天下。
至于陆议,字伯言,看来他的父母师长希望他成为一个议论风发,善于言辩的人物,可是后来陆议却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陆逊。
从后面的表现看,他确实一直很低调,很谦逊,但该他表现的时候,却绝不含糊。
总之,经此一事后,孙家与陆家算是结下了深仇大恨,哪怕后来两家再次深度合作,却仍难免隔阂,难免裂痕。而这也成了东吴后期荆扬两大军区与孙陆两大家族难以众志成城共抗曹魏的死结所在。
注1:见《三国志·太史慈传》注引《江表传》载孙策对太史慈之言:“先君手下兵数千馀人,尽在公路(袁术字)许。孤志在立事,不得不屈意於公路,求索故兵,再往才得千馀人耳。仍令孤攻庐江,尔时事势,不得不为行。”
注2:见《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注引《吴录》:“是时庐江太守陆康从子作宜春长,为贼所攻,遣使求救於坚。坚整严救之。主簿进谏,坚答曰:"太守无文德,以征伐为功,越界攻讨,以全异国。以此获罪,何愧海内乎?"乃进兵往救,贼闻而走。”
注3:《吴书》上虽然说孙坚“盖孙武之后”,“世仕吴”,但又说不出孙坚祖上具体做过什么官,可见孙氏最多是当地土豪,士族是完全算不上的(陈寿亦称孙坚“孤微发迹”),另据刘义庆《幽冥录》记载,孙坚的父亲孙钟“与母居,至孝,笃信,种瓜为业”,更见《吴书》所载乃虚美之词,孙家就个是寒门庶族,比起陆家的门第差了很远。
注4:这些老兵乃孙坚转战南北时陆续招募,故称“四方老兵”,他们对江东而言乃外来力量,故为当地士族豪强所抗拒。
注5:见《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陈寿在袁术诸多大将之中特意提到桥蕤,是因为这位桥蕤,很可能就是孙策妾氏大乔的父亲“桥公”,详情容后再续。
注6:今安徽和县东南,正对江东之渡口牛渚矶(又称采石矶)。在古代地理之中,东西为横,南北为纵,从东西方向渡过长江即为横渡,故名“横江津”。当年伍子胥入吴,也是从这里东渡长江的。
注7:后来流寓江表的名士许靖在给曹操的信中,描述孙策平定江东的过程说:“正礼(刘繇)师退,术兵前进;会稽倾覆,景兴(王朗)失据。”(《三国志·许靖传》),直呼孙策为“术兵”,足见其出于对东汉法统的角度,对孙家的排斥抗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