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向重复性惩罚性作业说“不”

资料图:教育部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图/IC photo

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出台《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下文简称《措施》)。《措施》明确,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

其中,“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的表述再次引发关注。之所以说是“再次”,是因为早在2021年教育部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强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通知》中,就提出切实避免机械、无效训练,严禁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

但从现实看,一些地方还存在老师给学生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的问题,这不但加重学生的作业负担,还影响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心理健康。为此,有进一步重申的必要。

要做到令行禁止,一方面要将布置作业纳入中小学规范办学督导;另一方面,要减轻教师的非教学负担,引导教师把更多精力用于教育教学研究,创新作业布置。AI时代,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更需要强化教学、作业布置等方面的改革力度,布置探究性、创新性、差异化作业。

事实上,给学生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并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反而会挫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当然有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但如果做作业变为机械刷题,就把“智力活”变成了“体力活”。

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的弊端十分明显。对于孩子而言,一个字写上几百上千遍,是一种精神折磨,不仅不会让孩子“长记性”,反而会导致孩子滋生厌学情绪。

但有教师“喜欢”这一套,是因为这样布置作业简单,教师不需要花时间去研究、设计学生作业,且不用批改作业。而与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对应,不少教师要求家长监督孩子完成作业,这又进一步增加家校矛盾,以及亲子矛盾。

随着AI的出现,给学生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也遭遇了学生的“抵抗”,方法就是用AI代做作业。这当然是不诚信的弄虚作假行为。为遏制学生这种行为,有老师要求学生不得使用AI,家长也反对孩子在作业时使用手机,不少家长与孩子发生“手机争夺战”。

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应该是给孩子布置可以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创新作业。学生完成这些作业,使用AI也无妨,甚至可以鼓励学生使用AI进行人机协同。也就是说,不论是减轻学生作负担,还是在AI时代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思维,都需要杜绝重复性、体罚性作业。

要落实这一禁令,就应该把教师布置作业纳入规范办学范畴,加强督导。去年,教育部开展了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活动,今年在去年基础上予以进一步提升。

一定程度上而言,给学生布置超量作业,以及大量的机械重复作业、惩罚作业,属于违规办学,教育督导部门要对布置作业情况进行督查。其中最为关键的是,要避免学校用“阴阳作业”应对督导。

此外,也要为教师专注教学、创新作业,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近年来,很多基层教师反映,非教学负担过重,分散了自己的精力,布置重复作业、惩罚作业也“不得已”,因为没有时间开展教学研究,对学生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

要杜绝不合理的任务进校园布置给教师,并落实和扩大教师教学自主权,鼓励教师开展探究式、项目式、合作化教学,作业布置也就会随之而变。就此看,禁止布置重复性、惩罚性作业,其实就是学校回归教育,教育回归育人本质的过程。

撰稿 / 蒋理(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杨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