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我国又要举办一个国际盛事,不知道特朗普什么感受!9月10日,我国国防部公布,已经有100多个国家防务部门、军队领导以及国际和地区组织代表确认出席北京香山论坛。   一场规模空前的国际聚会即将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球的重量级人物纷纷确认出席,消息甫一公布,外界议论声四起。   为什么在这个时间点,中国要再次举办这样一场聚焦世界安全的论坛,在当下动荡不安的国际环境中,这场盛会会不会成为检验东西方力量消长的风向标?   第十二届香山论坛的筹备早早进入倒计时,国防部确认已有一百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代表注册参会,总人数达到约1800人。   这样的规模不仅是数字上的扩展,更在于代表结构的多样性,发达国家、新兴大国、中小国家,甚至正处冲突漩涡的地区,都有人愿意来发声。   与以往相比,这一次的代表构成显得更有分量,越南、新加坡、俄罗斯、法国、尼日利亚、巴西等国的防务高层已经在名单之中,能够把来自五大洲的声音放到一个平台上本身就不容易。   过去西方主导的安全会议往往排斥异见,但香山论坛反而凸显了开放格局,让更多不同立场的人有机会表达。   这种多元化的代表性,实际上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天然的舞台,无论是地区冲突国家,还是长期依赖西方安全体系的盟友,都能通过论坛找到与中国直接对话的渠道。   这样的格局正好满足当下国际社会对“替代性平台”的渴求,全球安全问题日益复杂,大国关系的紧张更是压缩了各国沟通的空间,北京此时站出来,自然会被看作是某种“平衡器”。   香山论坛的议题安排,可以说直击时代的痛点,大会设置了四场全体会议,涉及全球安全治理、亚太战略互信、战后国际秩序和地区和平构建,八场分组讨论则覆盖大国关系走向、新兴技术治理、军备控制现状、局部冲突的政治解决等领域,这些议题几乎把当下所有的地缘政治焦点都囊括进来。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今年的论坛与历史纪念节点紧密结合,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联合国成立八十周年,都在议程中被赋予现实意义。   从“反法西斯战争的时代价值”到“联合国八十年在变局中的探索”,不仅是回顾历史,更是要告诉与会者,今天的秩序来之不易,未来该如何守护,需要大家重新回答。   在这样的背景下,论坛的主题“共护国际秩序,共促和平发展”就有了更清晰的指向,它并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对当下不稳定局势的直接回应。   西方安全峰会大多把议题引向对抗,中国却希望通过对话营造合作氛围,这种姿态既体现出东道国的底气,也传递出一种新的安全观念,面对风险与挑战,封闭和排斥只会让裂痕更深,真正的稳定要靠更多的包容和交流来实现。   这场论坛虽然名义上是多边安全对话,但绕不开的焦点依旧是中美关系,议题里提到的大国关系、亚太战略互信,实际上就是对当下中美矛盾的一种回应。   美国一边在亚太地区部署力量,一边又派出官员参加论坛,既显得心虚又不甘缺席,它知道,如果缺席,话语权会被别人拿走,若参与,就不得不面对中国不断上升的影响力。   近年来,美国到处煽动冲突,推波助澜颜色革命,打着民主幌子干预他国内政,世界多地战火不断,这背后都有它的身影。   相比之下,中国被视为“稳定器”,无论是中东停火斡旋,还是在非洲安全合作,中国都在提供解决方案,这种对比让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香山论坛不仅是中国的舞台,也可能是他们摆脱西方框架的一条出路。   今天的国际安全环境复杂到前所未有,中美之间的对抗并不只体现在军事层面,还包括科技、经济乃至规则制定。   香山论坛能否成为一个缓冲区,决定了未来地区是否还有和平发展的空间,可以说,这里的一场讨论,可能会间接影响太平洋彼岸的战略走向。   论坛之外,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不断释放新信号,福建舰传出或进行第九次海试的消息,让“三航母时代”的议题迅速升温。   一旦三艘航母形成规模化部署,东海、南海的战略格局将被彻底改写,对外部力量来说,这无疑是巨大的震慑。   与此同时,学界的声音也值得关注,台湾学者吴建国就直言,中国未来的战略绝不止于两岸统一,还包括钓鱼岛和琉球问题。   他认为,这些历史遗留的矛盾只有一次性解决,东亚才能获得长久的稳定,这样的观点或许激进,但它揭示了一个事实,当中国具备足够的军力和话语权时,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更为主动。   从阅兵展示出的新型武器,到海上战略平台的逐步成型,再到战略目标的外溢,可以看到中国军力和战略规划形成了联动效应。   论坛是对外的窗口,展示中国理念;军力是背后的支撑,保障话语的分量,这两者结合,才构成了完整的战略图景。   (信息来源:中国新闻网--国防部:第十二届北京香山论坛各项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