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主理人”摆不脱贬义吗
6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日前,一主理人新店在上海的CP静安商场开业,大批顾客冒着高温在店外排起长队。有记者了解到,该店铺在开业后曾被相关部门要求即刻停业,且有顾客在开业当天晕倒。当事商场回应称,晕倒的顾客已被送医救治,另有顾客中暑。
新闻评论区,有网友冷嘲热讽,认为排队的是“托”,晕倒、中暑是表演;不少人针对“主理人”的身份调侃,认为就是个体户。总之,对一家主理人店铺没有多少好感,更不愿相信它会受欢迎。
这或许是一种集体情绪的投射,很多人对“主理人”这个词颇为反感。正像有网友调侃的:卖肉夹馍的,是低温慢煮伊比利亚黑猪五花肉香脆帕尼尼主理人;卖隆江猪脚饭的,是广东隆江料理豚足玉子丼饭主理人等等。人们在通过调侃,戳穿一种“伪精致”。
不可否认,一些产品价格虚高、质量一般,却在名头上故弄玄虚,用各种营销话术包装自己。这一波对主理人的解构,其实是消费者对套路不再买账,希望返璞归真,回归货真价实、名实相符的朴素商业伦理。
不过,“主理人”必然是一个贬义词吗?只要打出了“主理人”的名号,就应该被另眼相待吗?恐怕也不尽然。
从根本上来说,“主理人”这种名头的出现,有一种身份重估的意义。主理人自我身份的标榜,背后有某种通过叙事重塑来进行行业重塑的努力。
主理人似乎则更希望提供一种个性化、有文化意蕴的产品,试图增加商品服务附加值,变成一个“品牌”。其实是希望从名称开始,来实现自身产品的增值,告诉消费者这是一个不那么大众化的产品。
至于这种努力是否成功,必然也是因人而异的。主理人作为一个群体,不可能是均质的。有故弄玄虚的,当然也有脚踏实地的;有一味营销包装的,也有发挥想象努力创新的。不妨允许市场自然去识别优质主理人,淘汰滥竽充数的主理人,给这种“产业升级”“服务优化”留下空间。
对主理人的挖苦讽刺,多少还隐含一种偏见,似乎有些从业者,就是“卖××的”,不配有个精致名字,更不该自我标榜、自我升格。
这种偏见当然是不对的。普通人做着小生意,为什么就不可以有自己的格调和追求呢?为什么就不可以主动地表达自信和存在感呢?
大多数人未必有机会进大厂,成为大品牌体系中的一员,但却可以凭借创意与勤奋,成长为具有影响力的“主理人”。这意味着每个人都可以获得更多的经济机会,靠自己就能在市场上体面地生存。
从这个角度说,人们也没必要本能地对主理人侧目而视。相反,应该相信市场,也相信个体的创造力,让“主理人生态”自发地优胜劣汰,为市场带来更多的可能,也为每一个从业者赋予更大的尊严。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