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6年,当了60年皇帝的乾隆终于“退休”,将皇位传给第十五子永琰,即嘉庆帝。
然而,这皇位来得并不风光——乾隆虽退居太上皇,却仍紧握实权,嘉庆前三年只能“夹着尾巴做人”,连批奏折都得先给老爹过目。
更扎心的是,乾隆曾在天坛立誓:“若永琰无能,愿上天令他短命而亡!”
亲爹的“诅咒”让嘉庆如履薄冰,甚至被迫跪拜早夭的哥哥永琏陵墓,以示谦卑。
好不容易熬到乾隆驾崩,嘉庆终于亲政,他第一件事就是抄了巨贪和珅的家,抄出白银8亿两,堪称史上最“解气”反腐行动,“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段子至今流传。
但谁也没想到,这位看似勤勉的皇帝,竟成了清朝史上最憋屈的“遇刺专业户”。
当“刺客”的利刃逼近嘉庆的“龙体”时,周围的近百名大内侍卫全都静静地看着,安心当起了“吃瓜群众”。
看着这群眼神里甚至带了些期待的侍卫,嘉庆心中不由一声咆哮:“一群混账,朕能活下来一定要把你们全都砍了!”
失败厨子的逆袭:当菜刀遇上龙袍
时间:1803年闰二月二十日
地点:紫禁城神武门
刺客身份:失业厨子陈德
嘉庆八年(1803年)的春天,紫禁城的桃花开得正艳,却被一场突如其来的刺杀搅得血色弥漫。
这天,嘉庆从圆明园祭祖回宫,刚走到神武门下轿准备换乘轿子,突然从西厢房南山墙后窜出一名手持尖刀的彪形大汉,直扑御轿而去!
当时现场的场面堪称魔幻且诡异:上百名侍卫竟眼睁睁看着刺客冲过来,却选择了集体“石化”,眼睁睁看着皇帝被追杀,连武器都没往外掏。
关键时刻,只有嘉庆的侄子定亲王绵恩、驸马拉旺多尔济等六人挺身护驾。
反应最快的拉旺多尔济和定亲王绵恩,一个扑上去抱住刺客,一个抄起腰刀格挡,乾清门侍卫丹巴多尔济更惨,被连砍三刀,鲜血浸透官服,刺客力大如牛,刺伤多人后才被制服。
嘉庆虽未受伤,却吓得魂飞魄散,躲进顺贞门时“喜庆之情烟消云散”。
刺客陈德何许人也?
职业轨迹:山东打工→北京当厨子→失业潦倒。
刺杀动机:失业丧妻,穷到想自杀,临死前决定“干票大的”青史留名。
魔幻操作:被抓时高呼梦见自己“紫禁城当皇帝”,算命抽到“上上签”,坚信刺杀成功就能逆天改命。
更离谱的是,陈德竟能混入戒备森严的皇宫!
嘉庆自然是不会相信这是一场简单的“个人秀”,当即下令严查,陈德的祖宗八辈都要给挖出来问一遍。
结果查了一通后,竟然还是什么都没查出来。
这个胆大包天的刺客就是叫陈德,曾经在内务府当差,是内务府的厨子,所以熟知宫廷路线,趁侍卫换岗时溜进东华门,潜伏神武门墙后守株待“帝”。
至于动机,天牢内的各种刑具给陈德挨个上了一个遍,陈德还是死不改口,咬定“无人指使”,就是因为失业后穷困潦倒,连岳母瘫痪在床都没钱买药,所以不想活了。
陈德供称本来想自杀,但觉得“窝窝囊囊死了太亏”,不如搏个“惊天动地”——刺杀皇帝,就算死也能留个名。
并且在牢房内,陈德看着审讯的一众大臣也是十分高傲:“别看我现在被关着,我这事儿要是成了,咱俩指不定谁审谁呢!”
若事成,则公等所坐之处,即我坐处也。——(清)陈其元《庸闲斋笔记·卷四》
案件审理完毕,看着这个干巴巴的审理结果,气得嘉庆大骂:“侍卫都是饭桶!刑部不能干就滚蛋。”
最终,气急败坏地嘉庆下旨将陈德凌迟处死,两个未成年的儿子也被绞死,斩草除根。
诏曰:“陈德之事,视如猘犬,不必穷鞫。所惭惧者,德化未昭,始有此警予之事耳。即按律定拟。”是日,陈德及其二子伏诛。——《清史稿·卷十六·本纪十六》
而神武门的护军统领阿哈保与顺贞门护军副统领苏冲阿,以及京城侍卫统领全都被罢职免官,发配热河充军,无旨意不得回京。
救驾的六位大臣,全都被嘉庆赏赐了爵位或者“黄马褂”,从辅国公到骑都尉不等,加官进爵,都添加了一份“铁杆庄稼”。
但嘉庆的“倒霉被刺生涯”还没有结束,十年后,更大的危机降临,“天理教”又给他来了个大的。
尤其如果说陈德刺杀是“个人行为”,那1813年的天理教起义则让嘉庆彻底颜面扫地。
天理教紫禁城一日游:农民军打进养心殿
时间:1813年九月十五日
地点:紫禁城
反派阵容:200余名天理教徒
嘉庆十八年(1813年),天理教教主林清买通太监,带着四五十个教徒,手持刀棍大摇大摆从东城门杀进北京城。
这些农民军堪称“史上最勇闯祸精”,在早就勾结好的太监内应下,直扑紫禁城!
尤其一群精锐教徒乔装混入北京后,他们翻墙攻入东华门、西华门,甚至插旗高喊“顺天保民”,居然一路打到了乾清宫附近,离嘉庆的寝宫养心殿只有几步之遥。
更戏剧性的是,那天嘉庆正好外出打猎,不在宫中,见到皇宫中喊杀声冲天,吓得嘉庆连夜逃往热河避暑山庄。
关键时刻,后来的道光帝(当时还是皇子旻宁)挺身而出,手持鸟铳击毙两名教徒,指挥侍卫反击,他的英勇表现让嘉庆得知后感动得老泪纵横,直接敲定了接班人。
最终,起义军因寡不敌众被镇压,但民间戏称:“从来未有事,竟出大清朝!”
这场起义的确给嘉庆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起义头目林清被捕后供认,自己纯属“临时起意”,只因信徒吹捧“您有帝王相”。
清军镇压起义后,发现教徒用的武器竟是菜刀、木棍,而八旗兵早已腐败到“马不能骑,箭射不准”。
林清的结局比陈德更惨:被活捉后凌迟处死,行刑时“肌肉寸断而声未绝”。
这场闹剧般的起义,却暴露了清朝的致命弱点——连皇宫都能被几十号农民军攻破,皇帝的威严何在?民心何存?
大清朝的脸还要不要了!
不得人心之谜:平庸皇帝的“三大致命伤”
嘉庆的口碑之差,堪称清朝之最。
他明明是个“节俭标兵”:龙袍打补丁,餐具用瓷器,连皇后生日都只准杀一只鸡。
但老百姓却送他个外号“守财奴皇帝”——你省吃俭用是为了自己,我们的日子照样苦不堪言。
嘉庆一生更是遭遇多次刺杀,甚至被和尚、卖馒头的混进皇宫“打卡”,这位“勤政模范”为何沦为人人嫌弃的“倒霉蛋”?
三大原因揭秘。
一、治国无能:守旧如“复读机”,反腐雷声大雨点小
嘉庆执政25年,口号喊得震天响:“咸与维新!反腐倡廉!”
实际却只会照搬乾隆政策,对官场腐败束手无策。
嘉庆一上台就扳倒和珅,抄出8亿两白银(相当于清朝15年财政收入),但这只是治标不治本,他前脚杀了和珅,后脚各级官员继续贪腐,甚至发明了“陋规”、“火耗”等新型敛财手段。
最讽刺的是,嘉庆十四年(1809年)的“李毓昌查赈案”:查赈官员李毓昌发现山阳县知县贪污救灾款,竟被毒死灭口,凶手还买通知府掩盖真相。
后人吐槽:“嘉庆改革?改了个寂寞!”
二、打压能臣:自断臂膀
为巩固权力,嘉庆疯狂打压功臣,设立了“谏言箱”鼓励举报,但官员们互相包庇,举报信大多石沉大海。
气不过的嘉庆索性自己动手,但无限制的皇权让嘉庆只能是“情绪化索敌”。
福康安(有其是乾隆私生子的传言)战功赫赫,死后却被扣上“勾结和珅”的帽子,家族遭清算,导致八旗战斗力崩盘。
大臣曹振镛总结官场秘诀:“多磕头,少说话!”
三、忽视危机:闭目塞听
面对西方工业革命,嘉庆选择“关门自闭”,严禁火器研发,导致清军武器落后欧洲百年。
鸦片战争前夕,英军战舰已横行海上,清军还在用明朝“红衣大炮”。
嘉庆也并非不想改革,但他的措施堪称“教科书级失败”。
经济上试图恢复“康乾盛世”的重农抑商政策,快19世纪了还这么玩,这种逆历史潮流的做法,却导致手工业萎缩,失业人口激增。
军事上,八旗兵早已腐化,嘉庆想学雍正搞“兵农合一”,结果士兵们白天种地,稀稀拉拉的抡几下锄头装装样子,晚上接着赌博喝花酒,战斗力暴跌。
(八旗子弟:种地?那地是咱爷们儿该种的吗?我的活儿早让我阿玛、我爷爷干完了。)
这个结果,不仅是嘉庆操作上“太菜”,他的性格上也有致命的缺陷。
历史的吊诡:节俭皇帝为何成了“亡国之君”
嘉庆性格仁厚,这在官场上却被人当成了“软柿子”。
他对犯错官员往往训斥几句了事,连刺杀案中护驾不力的侍卫统领都只是发配边疆,而非严惩,这种“老好人”做派,让臣下既不敬也不畏,甚至传出“嘉庆嘉庆,家家皆庆”的讽刺民谣。
在陈德刺杀案中,侍卫们的“集体围观”,这对于一个皇帝来说堪称是“社会性死亡”。
数百名带刀侍卫眼睁睁看着刺客冲过来,竟无一人主动救驾,朕是什么很差的昏君吗?没给你们发工资吗?
嘉庆不知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更深层的危机。
制度性腐败
清朝侍卫选拔早已沦为权贵子弟的“镀金捷径”,许多侍卫是靠关系混进来的纨绔子弟,平日只知吃喝玩乐,根本没受过正经训练。
陈德刺杀时,不少侍卫其实是“临时工”,连武器都拿不稳。
士气低落
侍卫们待遇差得离谱:普通侍卫月薪只有3两银子,连养家糊口都难,更奇葩的是,他们还要自掏腰包购买装备,导致“穷侍卫”现象普遍。
这种情况下,有刺客让侍卫顶上?一个月几两银子你玩什么命啊?
人心离散
嘉庆的统治让整个官僚体系离心离德,连贴身侍卫都觉得“跟着这样的皇帝没前途”,关键时刻自然选择明哲保身。
事后嘉庆虽然严惩了一批官员,但“侍卫罢工”的阴影,始终笼罩着紫禁城。
嘉庆的悲剧,更在于他生错了时代,他接手的是乾隆留下的烂摊子:国库空虚、吏治腐败、民变四起。
但他既没有雍正的铁腕,也缺乏康熙的雄才大略,只能打“顺风局”的他遇上下坡路的大清,也只能在历史的漩涡中挣扎。
嘉庆在位期间,白莲教起义持续九年,耗费军费2亿两,相当于全国两年财政收入。
这场起义虽然被镇压,但清朝元气大伤,不得不依赖地方团练,间接导致后来的军阀割据。
嘉庆延续了乾隆的闭关政策,拒绝与西方通商。
当英国使者马戛尔尼带来蒸汽机、望远镜等先进科技时,嘉庆却不屑一顾: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
这种闭目塞听,让清朝彻底错失了近代化机遇。
嘉庆不是不想改革,但他的每一步都被既得利益集团牵制。
比如他想整顿漕运,却遭到运河沿线官员的集体抵制;他想开放矿禁,又被士绅阶层扣上“破坏风水”的帽子。
最终,他的改革沦为一场“雷声大雨点小”的闹剧。
一个好人的悲剧
嘉庆的一生,是“好人当皇帝”的典型失败案例。
他勤政爱民、生活简朴,却成了清朝最不得人心的皇帝;他想力挽狂澜,却亲手将帝国推向深渊。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长河边回望,会发现:在时代的洪流面前,个人的品德和努力有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嘉庆的悲剧,恰是清朝衰落的缩影:勤政掩盖不了平庸,维稳演变成僵化。
他一生严防死守,却挡不住厨子、教徒甚至卖馒头的“花式刺杀”,正如网友调侃:“嘉庆的皇宫,比菜市场还好进!”
这位憋屈天子,终究成了历史课本里“最没存在感的工具人”。
或许,嘉庆的故事给我们的最大启示是:一个时代的终结,往往始于统治阶层的集体麻木。
当皇帝的龙袍上补丁摞补丁,当侍卫们在刺客面前集体沉默,当百姓们在天灾人祸中哀号,这个曾经辉煌的帝国,早已注定了它的衰落。
参考文献:
《清史稿》
《庸闲斋笔记》
在神武门遇刺,被起义军攻进紫禁城,嘉庆帝不得不下“罪己诏”——北京日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