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年代,野战军、方面军级参谋长职务是非常重要的,往往一支军队参谋长的才能,决定着部队实力的下限。华东野战军是三野前身,在解放战争中整体实力仅次于四野。陈毅居中调度、粟裕负责军事指挥,谭震林担任副政委从旁辅助,“四号人物”则是大名鼎鼎的开国上将陈士榘。

不过陈士榘出任华野参谋长期间,似乎多数时间里没有真正履行“504”的职责:他的战功战绩很突出,但每次粟裕安排大战役,陈士榘都会被调出去带兵执行具体任务,而不是在司令部内出谋划策协助指挥。比如孟良崮战役时,陈士榘亲自出马打了泰安攻坚战,可惜效果不佳;豫东战役时陈士榘、唐亮率兵团与野司会合,但作战方案却由副参谋长张震与粟裕共同制定;淮海战役也是类似情况,陈士榘不负责研究确定战术,而是带着十余万增援部队去了双堆集。如此例子,不胜枚举。

华野副司令(代司令)和参谋长,都是具有独立军事思想的名将,按说二人互相配合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指挥效能,率军打出更多好仗,为何实际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的那种默契呢?其实陈士榘和粟裕的私人关系,还算是不错的,一直到建国后两人也是互相敬重。出现上述情况主要有两点原因。

第一点原因是华野成军的历史因素。抗战末期,粟裕负责指挥原苏浙一带的新四军部队;陈老总被调到山东,统领入鲁的新四军部队及山东八路军。这两个系统的部队,分别演化成华中野战军和山东野战军,到了解放战争期间,两支大军经常协同作战,因为战略需要最终合并为一支野战军,就是大家熟悉的华东野战军。

山东是有稳固根据地和后方支援的,那里的部队喜欢打攻坚战,陈士榘尤其是这种思路;粟裕那一支就不一样了,他们长期在国民党军腹地迂回发展,主打运动歼敌。从作战风格和指挥思想来看,两人有着很大区别,合兵一处后有不少摩擦。毛主席指定粟裕负责华野的作战指挥,注定华野打仗要以一种思想为主,陈士榘只能服从大局。

第二点则跟陈士榘的个人特点有关。前文提到,陈士榘是有独立作战思想的我军名将,也是有傲骨的。虽然在野司的排位低于陈毅、粟裕等人,但鲁南战役时他大胆提出了自己的方案,并且上报给中央军委毛主席。在军委直接批示后,华野立即采取了作战行动。这件事情是陈士榘性格的体现,但却让陈粟首长感到“难办”:命令并非由野司率先下达的,如此决策方式,毕竟不是野战部队该有的工作流程,以后万万不能再出现。

陈士榘此后留在野司内的时间就比较少了。虽挂名华野参谋长,但他的工作主要由张震同志承担。加上陈士榘的前线指挥能力确实不俗,粟裕经常安排他直接带几个纵队,执行某一方面的作战任务,陈士榘本人倒也乐得如此。“陈唐兵团”打了不少好仗,包括解放洛阳和开封,可见陈将军本领过人。几年下来,就形成了大家心照不宣、彼此包容的局面。1949年淮海战役全面胜利后,陈士榘正式改任第8兵团司令员,张震转正为三野参谋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