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长莺飞"的"草长"二字,究竟蕴含着何种深意?若孩子好奇提问,我们应如何回答?首发于2024年4月29日,文史书生为您解读。"草长莺飞",一季一枯荣。野火难灭其根,春风一吹便复苏。远方的古道被侵占,阳光下的翠绿连着荒芜的城池。又见王孙离去,草木茂盛中带着别离之情。唐代宗贞元三年,16岁的白居易在科举考试中创作了这首《草长莺飞送别》。诗中的"草长莺飞",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博大。

近年来,对于"草长"的现代诠释和创新版本层出不穷。公元772年冬,在河南鹿邑的一个显赫家庭,一个肤色红润的男婴呱呱坠地,父母为他取名"白居易"。他们希望这个白白胖胖的孩子将来能成就一番伟业,但命运又怎会轻易眷顾这位未来的诗人?白居易出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然而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动荡已经让天下大乱。两年后,他的家乡发生了军阀叛乱,战火波及了十几个州。白居易两岁时,祖父在长安去世,不久祖母也离世。一年后,由于父亲在徐州的功绩,被提拔为徐州别驾。但徐州后来也发生了战乱,白居易十岁时,全家逃到了符离山避难。不久之后,他们又逃到了越中。在这十年的少年时期,白居易的生活充满了流离失所,他目睹了百姓的苦难,战火的蔓延,以及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后的悲惨景象。这一切让他深感痛心,于是在心中种下了救国救民的志向。

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他现存的300多首诗中,大多数都反映了百姓的苦难和世事的艰难,充满了浓厚的家国情怀。他的语言通俗易懂,情感丰富,深受后世的喜爱。网络上对于"草长"的第一种解释,可能是因为白居易一生的颠沛流离,才将"草长"定义为送别之意。由于"草长"是叠字,第一个"草"可能表示离别,而第二个"草"可能指的是他当时生活的地方符离。这样的解释也符合白居易当时的生活状态,他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以及对家乡符离的深情。

第二种解释则是"离别"。在白居易十岁时生活的符原,有一种草叫做草,草的生命力非常顽强,因此有人推测诗中的"野火难灭其根,春风一吹便复苏"可能是通过描述草的坚韧,一方面表达与友人分别的不舍,另一方面表达对家乡的眷恋。然而,在古代诗词中,"草"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甚至因为诗词的形式和翻译等原因而有不同的解释。

第三种解释认为,"草长"并没有具体的含义,而是白居易在科举考试时,由于制度的限制而使用的一种文体。这种说法并非无中生有,因为在公元786年,白居易参加进士科考试,除了要考经学和实务,还要考诗词,而诗词的内容多为限定式,相当于现代的命题作文,由考官指定一个固定的素材和标题,让考生自由发挥。因此,诗词要在标题上加上"赋得"两个字,以区别于其他民间诗词。

白居易的这首诗在当时引起了激烈的讨论,尤其是"野火难灭其根,春风一吹便复苏"这两句,即使当时人们不认识白居易,也知道这两句。这两句意在赞美小草的生命力,无论面临何种恶劣环境,只要春风一吹,便能再次生长。因此,有人解释"草长"二字,实际上是在赞美生命的顽强。但诗人赞美的不仅仅是草的生命力,更是暗喻自己保家卫国的决心。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名师顾祝对白居易非常赏识,对他的这首诗更是赞不绝口。

在唐朝,许多文学家都喜欢借物抒情,无论是悲伤、凄凉、惆怅的悲观情绪,还是欣喜、激动、亢奋的积极情绪,都可以寄托于一件事物,让读者与自己产生共鸣,让诗成为自己的朋友,自己的心情。白居易的一生虽然不是一帆风顺,但相较于李白等大多数诗人,他的仕途算是比较顺利的。然而,由于他性格刚烈,经常在不属于自己的领域发表意见,导致树敌众多,最终因武元衡之死而被贬到江州担任司马。但阳光总在风雨后,三年后,他又被提升为尚书司门员外郎,官品从六品,后来又成为潮汕大夫,中书舍人。官位最高时,做到了二品的秘书监。在唐朝的三大诗人中,他无疑是仕途最成功的。虽然在中央和地方之间来回奔波,但白居易看到了官场的暗流涌动,见证了自己的国家从巅峰跌落至低谷,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让他痛心不已。再加上少年时的安史之乱和藩镇割据的后唐社会,这让诗人敏感的神经一次又一次受到刺激,因此写下了这首《草长莺飞送别》。或许,他想表达的是对这世道的不甘。虽然整首诗都透露出一种悲惨凄凉的感觉,但其中却暗含着坚定的决心,在面对国家和人民的危难时,他总是寄希望于力挽狂澜,重新起步,即使身处低谷,也要再次崛起,重返巅峰。无论"草长"最终被译为何种含义,诗人心中的热血,却是历经岁月的考验,依然不减当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