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最近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了新一轮闭门谈判。按照美方代表贝森特的评价来说,中国是“强硬的谈判者”。不是说中方不讲理,而是说中方立场清晰、有备而来,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不怕谈判场上的硬碰硬。他还补了一句:“我们也同样强硬。”这句表态,听着很像是在自我打气。
从整个过程来看,美方显然压力更大,关税谈判的最后期限是8月12日。如果到那天之前还没谈妥,美国对中国商品的30%关税就可能重新启动。特朗普政府本来对中国商品一口气加到145%的税,中国反击也不含糊,直接设了125%的反制关税。后面双方暂时停火,把税率各自压下来,美国降到30%,中国降到10%。但这只是暂时的缓和,时间一到,没结果就要重新打。
贝森特心里清楚,美方现在的筹码没那么多。他在采访中还提到,中方在某些问题上立场坚定,尤其是能源安全方面。比如,美国希望中国停止购买俄罗斯和伊朗的石油,但中方回应得很干脆:我们是主权国家,采购石油是基于我们自己的能源需求和安全考虑。换句话说,美国不可能指手画脚。
由此也不难看出,中国代表团的强硬不是临时起意,而是有备而来。美方也知道,拿过去那一套对付中国行不通。尤其是现在,美方在很多议题上都想让中国让步,但又给不出对等的条件。
最典型的,就是中方购买俄罗斯石油这事。特朗普最近还对印度放狠话,说8月1日开始要惩罚印度购买俄油的行为,结果看中国这边不动如山,特朗普马上调门变了,说“中美合作得很好”,还表示“相信双方能达成公平的协议”。
为什么差这么大?因为美方对印度可以威胁施压,但对中国,他没有牌。尤其是在能源领域,中国的选择权太大了,中国要的石油量很大,世界上除了俄罗斯,没有哪个国家能一下子满足这么多。让中国停买俄油?那美国得先给出替代方案,而且价格也得有竞争力。不然就是空谈。
所以贝森特自己都说了,在施压中国不买俄油这件事上,美国没有太多筹码。他们也知道,就算把伊朗、俄罗斯、甚至委内瑞拉都加进来,也不可能一夜之间取代中国当前的能源结构。从另一个角度说,中方并不是不愿意合作,但合作是要讲平等、讲尊重的。美国总想用关税、制裁、威胁来压中国,效果早就失灵了。中方早就不是那个可以被轻易打压的国家,不管是在关税问题上,还是在能源、科技、产业链等各个方面。
由此来说这次谈判就是个缩影,看似是贸易谈判,实际上是中美博弈的一部分。贝森特说谈判“已经接近协议的签署”,但又说“不能百分百确定”。这话听着就像是怕协议谈不下来,先打个预防针。特朗普政府要的是一个“能拿得出手”的协议,但面对中国这样一个立场清晰、行动谨慎的对手,很难实现“速战速决”。
再看关税谈判这块,美国之前搞的145%高关税,结果两败俱伤,现在降到30%,其实也是在承认之前的打法没效果。中国也不是说妥协,而是用10%的税率对等回应,等于说:“你愿意停火,我也可以,但你要是再挑事,那我也不怕。”
所以贝森特才会有感而发,公开称中国是强硬的谈判者。他的话不是场面话,而是谈完之后的真实感受,从三次会谈的经验来看,美国这边希望中方能配合更多,但每次谈下来都发现,对面不但不吃那一套,还准备比你更充分。
总之,在谈判桌上,所谓“筹码”从来不只看谁声音大,而是看谁能撑到最后。这次美方也看清了:中国已经不是随便能影响的对手。哪怕你提出再多要求,只要不合理,中国也不会点头,这就是现实。
可以预见,后续中美谈判还在继续。但无论接下来协议签不签,怎么签,这场谈判已经暴露了一个很明确的信号:中方强硬且专业,美方难以撼动。当中国把国家主权和发展权作为底线时,任何施压都会撞上铜墙铁壁。特朗普政府如今终于发现,挥舞关税大棒这么久,自己最不愿承认的事实正开始浮现——有些决定,美国真的干预不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