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10分钟180万根钢针从天而降,2000士兵当场阵亡,现场哀嚎不断
942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凌晨三点,科威特北边的沙漠被照明弹刷得惨白。
轰炸机没扔大炸弹,就甩了个不起眼的灰罐子。
罐子炸成两半,800根钢针像一把被人甩开的折扇,嘶啦一声把半个连队盖了个严实。
没巨响,没火光,只是闷哼和盔甲当啷落地的声音,像有人在黑里撒豆子,豆子却全是刀片。
第二天打扫战场的伊拉克老兵这么形容:钢针横着飞,像会拐弯的钉子,穿帆布像穿纸。
穿人?
连一声完整的救命都喊不出口。
那场面后来被美军简报室称为F1“飞刀”首秀,听上去像科幻片,其实就是CBU-89把步兵当西瓜戳——低成本、大面积、低技术含量。
钢针的逻辑简单得要命:高密度、高速度、够便宜。1980年代末设计时,是为了扫雷顺带揍轻装甲,结果实战中对人更好使。
一颗子母弹摊开,十毫米钢板跟A4纸没区别,更别说帆布、血肉。
后来美军的升级思路也直白:在弹壳里塞个自毁小芯片,时间一到自己炸,省得落田里等孩子放学踢到。
听起来更人道?
战场里的人不信,因为芯片也会偷懒,自毁率标95%,实际落地70%就不错了。
国际法想拦,拦得挺热闹。2008年《集束弹药公约》都柏林签字现场,香槟刚开,美国、俄罗斯、中国转身就走。
签字国拿的是道德话筒,没签字国抱的是军火订单。
十年后,也门、叙利亚、乌克兰的老乡照样在残墙缝里拔出锈成红钉的遗留钢针,和三十年前一模一样。
规则摆那,谁拳头硬谁改剧本。
最难受的是打仗的和被打的都得背同一块心病:钢针扎进记忆比扎进身体狠。
美军自己的心理医生记录,经历过钢针雨的战俘,战后急性应激障碍率是常规炮击区的1.6倍。
声音碎片从头顶劈下来,比大炮弹更折磨神经。
伊拉克那边更惨,巴士拉乡下排雷队的孩子,每天太阳刚升起就出门,拎着生锈的钢针往篮子里扔,像在捡自家农场的铁钉——篮底总带血迹。
伊军当年败得太利索。
没预警、没制空权,掩体挖了半米深,上面盖层沙袋,结果钢针从天灵盖灌到鞋后跟。
这场仗之后,好多小国军队紧急补课:雷达买二手的也行,单兵防弹插板加钱加厚,战术电台再不济也得人手一只——技术差一代,命就差几条街。
沙漠给所有指挥官上了一课,代价是成排的尸体。
有人把责任推给装备,有人怪战略,归根到底,战场只认硬指标:谁看得见对方,谁能先炸。
再往后,风向有点古怪:精准制导无人机开始挂同款钢针母弹,飞得慢、定位准,专拣人扎堆的地方放。
一边是科技,一边是老剧本:成本降,杀伤升,伦理卡。
有人提议干脆全用激光,把人都烧死但钢针少,听着是不是更不寒而栗?
争论没完,生产线照样转,订单排到2030年。
海湾战争三十年纪念的时候,美国国防部放了个PPT:当年钢针雨的动画复刻版,背景乐慷慨激昂。
下面坐着现役军校生,有人低声嘀咕——“这要放今天,咱们自己城市也顶不住”。
话音被掌声盖住,可那一句嘀咕比掌声活得久。
毕竟谁也不想成为下一个屏幕里的小红点。
写到这里,脑子绕着一个问题卡住:如果明天家门口下雨的是钢针,我们能靠什么防?
更厚的屋顶,还是更硬的规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