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播完那阵,游本昌老师可太火了,凭着“爷叔”这个角色又一次霸了全网热搜。
说实话,大家平时想起他,多半是“济公”那副乐呵呵的样子,可这次凉子团队直接找了他女儿游思涵、孙女游盈绮聊天,就是想从家里人视角,让咱们看看不一样的游本昌,还有这三代人对“人生角色”的那些不同想法。
游思涵:从“济公女儿”到找回自己,花了四十年
游思涵说自己35岁前都没搞懂自己,一直以为是大大咧咧的性子,结果后来才发现自己感情其实挺细腻。
更让人意外的是,2018年之前,别人介绍她,从来都是“这是演济公的游本昌老师的女儿”,连她本名都没人提。
老实讲,换做谁被这么贴标签几十年,心里都不会舒服,游思涵以前甚至会当场翻脸,我倒觉得这挺真实的,不是所有人都愿意活在家人的光环里。
她小时候更惨,1985年《济公》暑假一播,开学后全校同学突然都凑过来当“朋友”,以前想干嘛干嘛,后来学校校庆、节日演出,不管她愿不愿意都得参加。
本来孩子上学挺轻松的,结果因为爸爸的名气,硬生生多了一堆“任务”,换谁都会抵触吧?更糟的是她数学不好,老师还说她不努力,让她去查智商。
还好她爸妈够体贴,妈妈直接说“能说这话的老师智商高不到哪去”,爸爸也说“我以前数学也不好,你又不想当数学家”。
如此看来,家人的理解在那时候真的帮她扛了不少压力。
高中那回她更敢干,学校选的春游地点不好玩,她直接组织同学去延庆野三坡,最后被全校通报批评,家长们也慌了神。
本来以为会被家里骂,结果爸妈一点没说她,还觉得学校大惊小怪,说实话,这种信任在当时真挺难得的,也难怪她后来能慢慢找回自己。
不过话说回来,游思涵真正和“演员”这个行业扯上关系,还是因为她爸爸。
大概2010年前后,游本昌要拍《了凡的故事》,找的编剧写的剧本都不满意,就问游思涵想不想试试。
她一开始还问“有钱吗”,得到肯定答复才答应,本来想瞒着身份,结果资方还挺满意她写的内容。
但有意思的是,她写完一点成就感都没有,后来她才明白,成就感得来自热爱,不喜欢的事,别人再夸也没用。
我觉得这话特别对,很多人干着别人觉得好的工作,自己却没劲儿,就是因为少了那份热爱。
和爸爸的关系也是后来才缓和的,她主动跟游本昌说小时候的困扰,游本昌当时都震惊了,原来自己的名气给女儿带来这么多影响。
之前两人看着没冲突,其实隔着一层呢,这次深谈之后,关系才近了不少。
而且游思涵还会用心理学方法自我疗愈,后来发现爸爸心里也有疙瘩,一家人就慢慢变成互相疗愈的状态了。
游家三代:角色传承里藏着最真的生活
游本昌这人,对演戏是真执着,演完《繁花》里的爷叔,好久都没从角色里走出来,吃饭没胃口,自己演的剧也只看了一集就不看了。
游思涵建议他给爷叔写封信告别,他一开始握着笔十分钟都写不出字,最后信里说“5年了,我竟然无法从你那里走出,你继续入于人群中吧,我也当回归济世为公”。
说实话,演员入戏深是敬业,但长时间走不出来也挺让家人担心的。
不过游本昌的乐观是真的,不管遇到啥困难,都觉得“早晚能过去”,游思涵说换做自己早垮了。
我觉得这种心态特别难得,尤其是到了他那个年纪,还能保持这份积极,确实能影响家里人。
现在游本昌住在养老院,年初的时候还出过一次危险,血氧饱和度突然降得很低,还好他儿子那天去看他,及时送医院,医生说再晚十分钟就麻烦了。
这事之后,他也开始注重健康了,以前熬夜、爱吃油腻的,现在中药再苦也喝。
网上还有人对他住养老院有争议,觉得是不是家里没人照顾。
游思涵解释说,养老院有护工还有医疗设备,比家里请一个阿姨强多了,能及时应对突发状况。
我倒觉得这话在理,大家别总对养老院有刻板印象,专业的照护有时候更能让老人安全,家人也能放心。
家里真正接了游本昌艺术班的,是19岁的孙女游盈绮,她8岁就开始学京剧,一开始没跟爷爷说,直到游本昌生日,她唱了段《贵妃醉酒》,爷爷才知道,当时特别惊喜。
现在她的规划就是跟着爷爷的方向走,用文艺作品温暖人心,也就是游本昌常说的“以文艺化育人心”。
说实话,看着游家三代这样,还挺感慨的。
游思涵从抵触“济公女儿”的标签,到最后认同自己的身份;游本昌把心思放在演戏上,却也在家人的帮助下解开心里的疙瘩;游盈绮主动传承爷爷的理念,这每一步都是对“人生角色”的理解和成长。
罗曼・罗兰说过,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游本昌面对困难的乐观,游思涵找回自我的坦然,游盈绮坚持艺术的初心,不都是这种英雄主义吗?其实我们每个人也在扮演不同的角色,不用被别人的期待绑架,像他们这样活出自己,才是最好的“角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