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国歼-16锁定两架F-35隐身战机的事情,让人觉得当年苏联因为电子工业落后弄出来的大机头,现在反而成了一个巨大的优势。因为歼-16作为苏-27"侧卫"家族的深度改进型号,继承了该系列标志性的大型机头设计。

歼-35与歼-35A机库首度公开

这个大机头原本是前苏联因为电子工业落后而不得不采用的气动布局,因为他们没办法把雷达做小,为了容纳大型机械扫描雷达,不得不放大机头尺寸。

苏-27的机头尺寸达到了1075毫米,是当时世界各国同代机型里最大的。美国的F-15只有915毫米,比苏-27的小了15%。然而,苏-27这么大的机头尺寸,雷达反而比F-15落后一代。

苏-27最初用的N001雷达尺寸并不大,只塞满了机头40%的空间,空出来的部分还要用铅块配重。而同时期的F-15用的是APG-63雷达,机头空间利用率为75%。

歼-35与歼-35A机库首度公开

如果说只是为了装进N001,苏-27没必要设计那么大的机头,或许苏联人知道自己电子工业落后,后续的新雷达同样会尺寸巨大,所以未雨绸缪,提前留出了机头空间。

不得不说这个思路是完全正确的,当最好的侧卫家族出现在中国时,这个巨大的机头尺寸也让我们的雷达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只要能把里面塞满最新的氮化镓T/R组件,就能立刻多出上千只“眼睛”。

歼-16就完美的继承了这个尺寸,机头直径超过了1000毫米,比F-15的915mm、F-35的700mm大整整一圈;孔径每多10%,对同一RCS目标的探测距离就能多5–8%。

歼-35与歼-35A机库首度公开

到了有源相控阵雷达的阶段,雷达尺寸骤降,尤其是我们解锁了氮化镓(GaN)材料和微封装技术之后,让国产T/R单元比美系同功率产品体积再缩小30%。

其结果就是歼-16的有源相控阵雷达里能塞下2200-2680个单元的TR组件(不同批次),而美国的APG-81只有1676个。

使用氮化镓材料的单模块功率能提升3倍,合成峰值功率超过了20kW,对0.01㎡级目标(F-35前向)的稳定锁定概率超过100公里。对3㎡目标探测距离达到 400公里。

歼-35与歼-35A机库首度公开

F-35的隐身设计是针对 X波段(8-12GHz)做的优化,但歼-16的 UHF波段辅助雷达(如JY-27A)可在200公里外发现其轮廓,此时虽然还不能锁定,但F-35的隐身这一刻就已经失效了。

这也是为什么歼-16在首次交汇时就完成同时对两架F-35C的雷达锁定,随后用桶滚到对方头顶仅有10米的上空处,迫使对方撤离。

其实侧卫家族还不算俄系战机里机头尺寸最大的,米格-31的机头尺寸比苏-27还大约300毫米,但俄罗斯电子工业落后,完全发挥不出这个优势来。

歼-35与歼-35A机库首度公开

米格-31搭载的N007有源相控阵雷达TR组件才1500个,对隐身目标的探测距离只有约50公里。这种尺寸的雷达,连枭龙都放得下,完全浪费了米格-31的好资源。

当然,这里只说机头尺寸,不涉及其他的深层技术。只是当年苏联的无心插柳,现在反而成了我们发展的优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