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0号,北京中信书店里摆着些特别的“手工书”——不是精装硬壳,是用线串起来的工牌做的,远看密密麻麻,每张工牌背后都对应着一张青涩的脸。

30年打工路、150万张照片,占有兵用镜头为底层打工人“立传”!

这是摄影师占有兵的新书《如此打工30年》的发布活动,他当天穿的还是那条蓝色牛仔裤,五年前有人在东莞采访他时,他穿的也是这条。说实话,我一开始以为是刻意的“人设”,后来才知道,他是真离不开这条裤子。

一条牛仔裤和150万张照片,藏着他30年的打工故事

占有兵来东莞是1995年,从武警部队退伍,揣着找生计的念头来的。前前后后在酒店、玩具厂、印刷厂都干过,2000年才在一家港资电子厂当上保安主管。

30年打工路、150万张照片,占有兵用镜头为底层打工人“立传”!

本来想就这么安稳干下去,没成想后来帮工厂拍活动、拍访客,慢慢摸上了摄影的门。从2006年开始,他每天脖子上挂着相机,骑着自行车在工业区“扫街”,一拍就是快20年,攒下了150多万张照片。

他这条牛仔裤,就是为了“扫街”穿的。西裤穿不惯,运动服裤兜装不下相机配件,牛仔裤又舒服又耐磨,最适合天天骑车跑。老实讲,换作是我,裤子磨破了可能早扔了,但他不,磨坏裆部的旧牛仔裤,剪剪改改就成了新书的书皮。

你别觉得这操作粗糙,书里印的127张照片,全是打工者的日常——2010年电子厂新员工培训后等着分宿舍的样子,2012年手袋厂女工低头缝手袋的专注,2014年玩具厂全是出口产品的车间……这些照片配着牛仔裤书皮,反而比任何华丽包装都有劲儿,像是把打工的日子直接捧到了你面前。

30年打工路、150万张照片,占有兵用镜头为底层打工人“立传”!

我之前看他照片时,还闹过和当年记者一样的乌龙——指着一张女工的照片问是不是“郑婷”。他当时就纠正了,说那不是郑婷。后来他讲,郑婷是在缝纫机前做皮包的工人,就会自己那道工序,完整的皮包根本做不出来。

听到这儿我才反应过来,原来流水线上的“熟练工”,可能只是重复一个动作的“专家”。那些在照片里看着模糊的面孔,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局限,不是一句“打工者”就能概括的。

从睡红砖到入围国际摄影奖,他把“蚂蚁”拍进了时代里

占有兵拍别人,自己也曾是照片里的“打工者”。1995年刚到东莞塘厦镇时,他连个正经住处都没有。当时治安队查暂住证,没找到工作的人全靠三天内的车票保命,超过三天就可能被抓。

无奈之下,他把行李放同乡宿舍,自己在建筑工地过夜,枕头就是两块红砖。找酒店保安工作时,近一百个人抢一个岗位,最后是靠连做100个俯卧撑才留下来的。

30年打工路、150万张照片,占有兵用镜头为底层打工人“立传”!

后来他也失业过,集团整改让他没了工作。那段时间,他天天骑着自行车,在一个又一个工业区转,看工厂门口的招工启事,他说自己像“浮萍一样漂泊”。

说实话,换成别人可能就颓了,但他不,硬是凭着保安经验写了本《工厂中的保安实务管理手册》,好多工厂都在用。后来还自学考研,读了MBA,就连摄影也是慢慢摸索出来的。

他还跟我聊过“打工黑话”,说这些词外人根本听不懂。比如“工资高”,听着是好事,其实是“加班多”的意思——工厂基本工资就比最低工资标准高一点,想多挣钱全靠加班,就算通宵,好多人也愿意去。

还有“工休”,就是上午下午各十分钟的休息时间,因为流水线不停,没人替岗的话,连喝水上厕所都没机会。如此看来,这些黑话哪里是“话”,根本是打工人的“生存密码”,每一句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辛苦。

30年打工路、150万张照片,占有兵用镜头为底层打工人“立传”!

现在的占有兵不一样了,2025年他入围了徕卡奥斯卡·巴纳克摄影奖,全球就12个人进了短名单,他还和另一位中国摄影师占了两席,后来又拿了TOP20中国当代摄影新锐奖。但你见了他,根本看不出是个拿国际奖的摄影师。

北京新书活动那阵,他走在街上,还是穿牛仔裤,手里拎个红色塑料袋装手工书,路过饮品店还会捡活动剩下的杯垫。路人没人认出他,他也不在意,发社交媒体还会说“怕自己炫耀,得抽自己一鞭子,多干实事”。

他最近读了个蚂蚁的故事,说有个生物学教授把蚂蚁找到的肉骨头换成面包屑,结果蚂蚁“帝国”居然调整了应对方式,教授发现蚂蚁有高级认知能力。他说打工人就像这些蚂蚁,森林里的老虎狮子容易被看见,可蚂蚁也是真实存在的,他想做那个拍蚂蚁的人。

30年打工路、150万张照片,占有兵用镜头为底层打工人“立传”!

我觉得他说得特别对——我们总关注“中国制造”多厉害,却忘了是谁在流水线上把产品做出来。占有兵的镜头,就是把这些“蚂蚁”的故事记下来,让他们的尊严被看见。

他说自己一开始没什么宏大理想,就是想把身边的事拍下来。可就是这份“不刻意”,让他拍了30年,成了时代的记录者。毫无疑问,他的照片里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全是打工者的日常,但这些日常,才是中国制造最真实的底色。

希望以后能有更多人看看他的书,看看这些“蚂蚁”的故事——毕竟,每个认真生活的人,都该被记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