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在直罗镇战役后,有些回忆,怎么想都让人咂舌。东北军的二等兵崔小四,还没摸清自己参军到底图什么,就这么被卷进大时代——莫名其妙地端上了枪,再莫名其妙成了红军。后来才知道他改名叫崔建功,这人背景跟书里那些正儿八经的革命干部完全两码事。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这人在16岁前居然连个正式名字都没有,乡亲们喊小四,他根本没觉得自己以后会有多大出息。他祖上倒是风光过,据说是清末的进士之家。可等到了他爹这茬人,也就轮到种地主地了,多少有那点“落魄书香门第”的意味。十几年下来,家里越过越揭不开锅。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1934年时魏县闹大旱,地里一颗粮食都收不上来。崔建功那年刮着风下江南,纯粹是想活命。到武汉不久给人打杂,下顿饱饭总算混得上。巧的是,武汉那年硝烟也来了,杂货店跟着倒闭——他又没饭碗了。人活着都说靠天,可他那年偏就赶上不断的天不随人愿。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东凑西凑,碰上三名国民党溃兵。粮袋子空了,他们就一块跑去投了东北军。这其实是典型的命运烂牌:哪支军队讲什么理、分什么正邪?崔建功当时不过想混口饭吃,还以为参了国军和红军都差不多。多少人都是凑个热闹。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109师原本是从沈阳一路溃退下来的部队。新兵蛋子像他这种,一没训练,二没心理准备,就跟着上战场。说实话,这段经历看上去荒唐,实则普遍。老兵安慰他,说:“你别怕!等红军来了,啥都别做,也别乱跑。”崔建功懵懵懂懂,问那不是就被当俘虏抓了?老兵却哈哈大笑,说红军待俘虏仁义极了,还发路费。谁信?反正崔建功那会儿半信半疑,世间哪有这么好事。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就是因为这些稀里糊涂的交集,他对红军的第一印象居然是人情味。他甚至觉得,难道这红军真如传说一般正义?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到了1935年,事儿来了。直罗镇战役,109师当头兵,跟着几万人的队伍一头撞进两个红军主力的包围圈。打得稀烂,成片士兵阵亡,师长牛元峰也完了。崔建功还在逃,被红军堵了路。眼看逃不出去,老兵们带头扔枪高喊:“投降了!”他跟着举手,姿势还不对,全凭老兵纠正。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奇妙的是,这一仗他枪都没开一发,俘虏路走通了。等红军干部来问,谁想走谁走,回家还给钱——崔建功瞬间明白了。能给穷人发路费,吃一样的饭,官兵不骄横,这不就是那种苦人要跟的队伍?他本能想留下,连带也就成了红军。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这些年后回头看,崔建功的转变,不像英雄传记里头的壮烈。更像乱世漂泊者,不小心选对了路。有谁一生下来就能分得清谁对谁错?选择很多是逼出来的。可他心理那关过了,也就自然留下来。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在红军里,他慢慢见识到不一样的军队:没谁高高在上,也没人背地里剥削小兵。哪怕是军官,也一样跟着饿肚子。看见领导带头冲锋,有那么点新鲜。

1935年,一名国军小兵被红军俘虏,17年后,他的名字传遍全世界

往后数年,他参加了无数鏖战。有些人说他解放战争打得漂亮,可那已不稀罕。大家都知道,他封神的时刻其实在十七年后。上甘岭!

1951年起初听说能回老家探亲,还真高兴了几天,偏偏命运不让人闲。秦基伟一句话:“慢着,去朝鲜!”崔建功转头整顿45师,带了全师出国。踏上那片逆天的土地,谁能想到要面对那么一场硬仗?

第五次战役刚缓过劲,上甘岭一战突如其来。美军这边调来40架飞机,三百门炮,坦克开道,部队号称两个师连续猛攻。整个45师阵地都要顶住,不许退!

真打起来,全是硬骨头咬牙撑。这仗,阵地面上看着丢了好几回,实则坑道中还有余力。天一黑,全军反攻。每夜死伤堆如山,却没人想后退。也不是谁都不怕死,但肩膀上就有那么股子憋劲。崔建功得了一堆烦恼,伤亡惨烈,电话打向秦基伟寻求支援。军长沉默半晌:“阵地丢了,别回来见我。”气话?命令?挟着情感,刀子一样。

那一幕崔建功憋一句话,后来很多人口口相传:“剩一个连我当连长,剩一个班我当班长!”真有那么英雄?也许当时就是一股血性,但后来再看,他肯定后悔喊得太满。

如果说什么让这一仗变成传奇,那就是45师的那口咬牙。他们在断粮缺水时,每人分到一个苹果。那苹果,说实话全师只有一个,斩二等功一次。大伙儿哭着分,齿间全是铁锈与苦涩。电影里演不出那个味道。

黄继光舍身堵枪眼,尤世昌、欧阳代炎那些再也回不了家的年轻人,他们被写在史册,也埋在愁里。没人愿意真上阵去死,只是那一刻拼到底就不是一两句话说得清。外面轰炸天翻地覆,崔建功几次觉得顶不住,但阵地还是扛住了。仗打了43天,美军损两万五千人还是无能为力。范弗利特灰头土脸退场,美军再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

战后,崔建功几乎虚脱。全国有点名的人物都知道他,不是因为名气,是因为所有人的血写在那块山头。他没怎么开过庆功会,自己心里清楚,战死太多。

后来调回国内,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新名字也就这么改了——崔建功,寓意“立功为民”。这种改名,总觉得就像是历史用力扔给他的荣誉,反而来得不那么真实。

军职不断,权力越来越大,担子也沉得人喘。昆明军区那几年,他遇到一件让人难受的事儿:全军组织看电影《上甘岭》。大家坐一起鼓掌欢呼,崔建功人却不见了。有人好奇去找,才看见他眼圈红着,嘴里念叨,“我不是不看,是不敢!自己身边倒下那么多人,哪还有心思重来一遍。”

他后来对这电影有句评价:电影拍的太美了,那种大家都活下来的感觉根本不存在。窝心的到底是自己当年撑过去的时候,带出去的一百人,回来的能有几成?残酷的事儿,谁都不肯多说。

反过来看崔建功,不像后来的将军那样能说会道,他有些事从不讲。但有些夜晚,他同样会叹息。人的一生,很难说得清到底是不是自己的选择走到终点——他若当初在直罗镇投降红军后没留,回家种地也许一生平凡。也可能走不出乱世。可到底什么才叫峰回路转?有时候历史就是喜欢开玩笑。

到了2004年9月,崔建功最终还是在武汉走完了自己一生八十九年的路。这个名字留了下来,经历过多少命运拐角,传奇是传奇,痛苦也是痛苦。

有时候传奇人物其实没有起点,没有终点。选择往往只是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一个念头。你说他是英雄,谁能想到当年不过是一声叹息,一个俘虏,一个没正式名字的乡下娃。后来扑腾半生,活成全中国都记得的“崔建功”——能不能说,这也是一种时代给出的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