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来,当世界目光聚焦到号称要成为“下一个世界工厂”的印度时,我们看到一边是莫迪政府雄心勃勃的蓝图,动辄万亿卢比的投资计划让人眼热。另一边,却是实实在在的民生困境、邻里纠葛。
莫迪那句“56英寸的胸膛”曾是他的标志性宣言,象征着力量、决心和抱负。但今天,这颗被寄予厚望的“大心脏”里,到底装着什么,印度人乃至全世界都在看。
“莫迪3.0”预算案一公布,两万亿卢比的就业礼包,十一万亿的基建投资,数字确实唬人。仿佛一夜之间,印度经济的腾飞已是板上钉钉。然而,如果我们把视线从光鲜的报告上挪开,会发现这层“经济糖衣”下,涌动着并不平静的暗流。
打开社交媒体,孟加拉国网民正掀起一股“印度退出”的抵制狂潮。他们不仅抵制印货,甚至连印度输掉一场板球赛,都能引来孟加拉民众的狂欢。这绝非简单的输赢情绪,而是长年累月积压的民族情绪和地区矛盾的集中爆发。这份积怨,比边界上的几块石头、几声枪响更让人头疼,因为它已经深入人心,成为一种难以消除的文化符号。
这种“家门口的麻烦”还只是冰山一角。再往西看,我们的邻居巴基斯坦,正在中国的帮助下加速装备隐身战机。而印度自己的第五代隐身战机AMCA,国防部长信誓旦旦地说2035年才能量产。俄罗斯专家甚至泼冷水,说按照印度目前的研发速度,可能得“养活研发人员三十年”才能看到成果。这种巨大的落差,怎能不让印度人感到焦急和担忧?
然而,印度似乎有种独特的“自愈”能力,或者说,他们把大部分的精力都耗在了内部的“宫斗”上。莫迪虽然在议会中占据绝对多数,却常常把跨党派会议甩给副手。
早前为了组建一个反恐外交代表团,本是一件团结对外的大事,却因为选择了国大党议员沙希·塔鲁尔而引发轩然大波,两党为此几乎撕破脸。要知道,塔鲁尔可是多次公开赞扬过莫迪外交政策的“自己人”!仅仅因为党派恩怨,国家大事差点黄了,这种政治内耗,令人扼腕。
更荒唐的是政策上的“换汤不换药”和“朝令夕改”。国大党时期推行的农村就业计划、身份认证体系,莫迪政府换个名字就能继续用,这倒也罢了。可到了真正触及利益的农业改革,2021年农民一抗议,三项法案说废就废,至今没个下文。
纳税人的钱,要么砸向基建项目,要么变成直接发放到民众手中的“选票福利”,而那些真正能够推动国家进步、触及深层结构性问题的“硬骨头”改革,却无人问津。这种“选票至上”的政治逻辑,让印度的改革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
莫迪有一个宏伟的目标:十年内把印度经济体量做到10万亿美元。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2024/25财年,印度的赤字依然高达GDP的4.9%。这就像一个雄心勃勃的创业者,梦想着把公司做上市,但眼下却连银行贷款都快还不起。
美国确实喊着“友岸外包”,也吸引了美光、应用材料等芯片巨头前来投资。但摩根大通的报告指出,到2025年,美国对印度的投资占比也只占到25%。这笔钱,对于填补印度庞大的基建窟窿和国防开支来说,远远不够。而美国的国际政治立场也变幻莫测,自身国内问题缠身,能否真正成为印度可靠的战略伙伴,依然要打个问号。
反观另一边,中国一边继续向巴基斯坦提供军事援助,一边又在贸易上对印度形成制约。这种复杂的区域战略态势,让印度左右为难。就像一个想开店却没人帮衬的商家,自家本钱又不够,只能不断地“拆东墙补西墙”。这种资金困境,是印度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路上,一个不得不面对的巨大挑战。
面对内外重重困境,破局之道其实并非无迹可寻。但关键在于,莫迪那颗“56英寸的胸膛”里,究竟装着的是一时的选票,还是整个印度的国运?
一是要权力的下放与重塑。让地方政府在农业等领域拥有更多自主权,中央政府则专注于宏观调控和粮食储备等国家战略层面。同时,莫迪也应该从繁琐的选举事务中抽身,将精力聚焦到国防现代化、司法改革等真正影响国家长远发展的关键领域。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不能被琐碎的政治内耗牵绊,而是要看得更远,站得更高。
二是要放下身段,求同存异。仅仅因为党派差异就将可能的人才拒之门外,甚至引发政治风波,这对国家而言是巨大的损失。一个电话就能解决的矛盾,不该被放大成全民关注的政治闹剧。真正的领导者,应当具备超越党派利益的胸怀,以国家大局为重,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最后,要算清楚那笔“经济账”。2万亿卢比的就业礼包固然能赢得短期民心,但如果不能配套进行劳动法、土地法等深层次改革,改善营商环境,那么外资仍然难以长久驻留,创造的就业岗位也只会是昙花一现。同样,再宏伟的基建工程,如果没有强大的自主国防力量作为支撑,印度在印度洋地区的战略利益也难以得到有效维护。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腾飞,离不开稳定的内部环境和强大的外部保障。
印度这十年,就像是在刀尖上跳舞,一边是地缘政治的巨大压力和周边国家的怨气,一边是国内财政的巨大窟窿和无休止的党派内耗。如果莫迪政府依然把大部分精力耗费在选举造势和政治权斗上,那么等到AMCA隐身战机真正量产的那一天,南亚的政治和军事格局,恐怕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毕竟,对普通的印度老百姓来说,他们要的不是领导人掷地有声的“双引擎政府”口号,不是纸面上的宏伟数据,而是真真切切的安稳日子,能安心赚钱,不怕邻居找麻烦,能看到孩子有更好的未来。而能否满足这些最朴素的愿望,才是检验莫迪“大胸膛”里究竟装着什么的最终答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