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北者回忆:饥荒下的朝鲜 听说在中国的垃圾桶可以捡到无数好东西

你有没有想过,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把饥饿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在朝鲜北部边境城市惠山出生于1993年的朴研美,就经历过这样的童年。

她的父亲朴进植原本是公务员,同时通过边境渠道交换货物维持家庭开支。母亲边锦淑负责照顾两个女儿,大女儿朴恩美比朴研美大两岁。

朴研美的早年生活,与九十年代中期的国家经济崩溃紧密相连。那时苏联解体导致援助中断,俄罗斯也停止粮食供应,朝鲜的债务堆积如山,肥料生产停滞,农田产量锐减。政

府减少配给,许多人等不到食物分配。朴研美小时候,家庭还算中等,她父亲的活动让她偶尔接触到从中国带回的物品。但饥荒加深后,一切都变了。

朴研美的母亲后来回忆,他们从未真正挨饿,但朴研美本人在书中描述了不同版本,有时说一天两餐,有时强调严重短缺。

朴研美的父亲因为走私被捕,关进劳改营,这直接影响了家庭生计。朴研美五岁左右开始感受到变化,她母亲用旧布料改衣服卖钱,父亲尝试各种买卖从鱼干到烟草。

市场竞争激烈,债务累积,债主上门讨要。朴研美和姐姐常被留在家中,冬天取水排长队,手冻僵硬。这些细节,让人思考饥荒如何改变普通家庭的日常。

朴研美后来提到,她对未来的梦想只是吃饱面包,和姐姐争论谁能吃更多。这是不是反映出,在资源匮乏的环境中,人最基本的愿望会变得如此单纯?

脱北者回忆:饥荒下的朝鲜 听说在中国的垃圾桶可以捡到无数好东西

从中国返回的人,带来故事,说对岸的废弃物堆里藏着宝贝,比如完整衣服、空瓶子和罐子。在朝鲜,一切物品都反复利用,人们难以相信有人会丢弃还能用的东西。

这些传闻,激发了朴研美的好奇,也让她父亲考虑更大规模贸易。他联系平壤熟人获取金属如金银铜镍钴,计划运到惠山卖给中国人。

但母亲反对,认为风险太大,以前卖鱼干最多罚款,这次可能致命。父亲坚持,用火车特殊车厢藏货,那车厢运送干部用品,警察不查。这样的决定,是不是源于生存压力,让人不得不冒险?

饥荒高峰期,朝鲜北部省份损失惨重,数十万到上百万人死于饥饿或疾病。朴研美一家勉强维持,她母亲缝衣补贴,父亲的生意崩盘后债务缠身。

朴研美回忆,小时候世界就是父母和邻居,有时一天一餐,有时有粥或土豆。冬天最苦,河水结冰,镇上水泵前排队几小时。

她五岁那年站了一天,母亲忙事离开,天黑才回。这段经历,让母亲至今愧疚,没能陪伴孩子。朴研美不怪她,因为大家都在为活下去努力。

你会如何评估这种愧疚?它是不是饥荒留下的情感遗产?中国垃圾堆的传说,继续在镇上流传,返回者带回物品售卖,描述捡拾场景,说那边废弃物如宝。

朴研美触摸那些布料,感觉柔软。这些故事,提供一丝希望,却也突出两国差距。在朝鲜,黑市兴起,人们学会买卖求生,政府默许国营市场。

但对朴研美父亲是灾难,竞争加剧,处罚严格。他试过多种生意,母亲合作改衣。债主晚间上门,父亲低头应付。朴研美生病时,母亲熬草药照顾。

恢复后,她帮忙采集野草充饥。父亲转向贵金属贸易,藏在火车木箱运送。母亲反复劝阻,但别无选择。

朴研美的姐姐先逃离,留下纸条。2007年,朴研美13岁与母亲涉鸭绿江到中国。经纪人引导,但母亲遭性侵,朴研美目睹。

脱北者回忆:饥荒下的朝鲜 听说在中国的垃圾桶可以捡到无数好东西

她们落入贩卖网络,朴研美被卖给汉族男子洪伟,他经营中介,强迫参与事务。母亲被另一买家带走,朴研美谈判赎回。

父亲后来跟上,但癌症发作,2008年在中国去世。朴研美处理遗体,火化骨灰。她们在沈阳干活,接触基督徒援助,提供食物和庇护。

2009年穿越戈壁到蒙古,沙尘寒夜前行,到南韩安置。朴研美适应生活,学习韩语,读书工作。2011年起上电视节目,讲述经历,获“朝鲜巴黎希尔顿”绰号,因家庭相对富裕。

但她的故事有不一致,如父亲死亡细节变迁,从留在中国到一同逃亡。这让你疑问,创伤记忆如何影响叙述?她在节目中分享饥荒细节,有时说没饿过,有时强调吃草。这些矛盾,被批评者指出为夸张。

到南韩后,朴研美2014年移居纽约,2015年出版回忆录《In Order to Live》,销量过十万。书中详述饥荒、中国垃圾传说、逃亡。

朴研美的活动转向保守派,2023年Joe Rogan播客上说,朝鲜饥荒人为造成,九成人口饿肚子,以防反抗。她描述中国垃圾堆传说,说返回者讲捡到衣服罐子,在朝鲜视若珍宝。

这部分一致于回忆录。但播客后,她成 meme,网友嘲讽故事荒诞,如孩子吃泥、肠子外露乞食。批评者说,她月薪6600美元从Turning Point USA,演讲费过万,靠恐怖故事赚钱。

Atlas Network支持她,提供培训。但南韩脱北社区,有人匿名说,她的经历普通,许多人逃亡更苦,她因英语获关注。

结语:

回忆饥荒,朴研美说,九十年代洪水毁田,经济崩溃。政府号召努力,如金正日1995年新年讲话,称1994血泪斑斑,1995要活力迎接。但问题非汗水解决。

援助粮食先军队,剩余黑市。高价售卖,人们排队买。朴家偶尔得米,分匀食用。冬天取水苦,队列咳嗽声。她帮忙洗米,手浸冷水。

这些细节,人情味在母亲愧疚和姐妹约定吃面包。垃圾传说,提供逃亡动力。返回者描述捡拾,带回售卖。朴研美好奇,无法想象丢弃可用物。这对比,让人思考贫富差距如何影响人心。

脱北者回忆:饥荒下的朝鲜 听说在中国的垃圾桶可以捡到无数好东西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