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昭公三年》称“有事而会,不协而盟”。这也就是为何会出现“会盟”一词而不是“盟会”。因为先有会才有盟,只有在开会不能解决事情之后,才开始举行盟誓活动。因此,在“盟”之前基本上会有“会”,在“会”之后未必有“盟”。春秋时期的诸侯会盟同样遵循这一原则。 一、约会 第一个环节就是约会。由会盟的发起者向各国发出邀请函,把即将举行的会盟活动、时间、地点告知对方。当然,由于古代交通落后,前去送邀请函的人会在路上很长时间,而被通知的诸侯国前去会盟也会因路程远近到达的时间各不相同。会盟往往会在约会之后很久才能举行。这和电视剧中的武林各大门派会盟有所不同,所有人都能在一天到达,如期行举行武林大会。这在春秋时期很难办到。

二、会事 第二个环节就是“会事”,顾名思义,有事才开会,这和现在的开会相似,开会毕竟是为了解决某些事情。这一环节包含三项内容。 首先,各诸侯从各国纷纷前来参加会盟,因为很多因素的限制,各国到达时间也不一致。所以先到达的必须要等一等后到达的诸侯国。当然,也不能太拖沓,别国都到了,你还有两个月的路程。这样也会严重影响诸侯国的声誉。 其次,在正式会盟之前,与会的各诸侯国要提前开一个会。这期间主要是与会人员要朝见盟主,盟主在朝会上发布命令,与会人员听取盟主的号令。古代的盟主一身兼具现在会议中的东道主和老大的身份。各诸侯国通过初步交流和沟通,对会盟事务达成一致的看法。 最后,将初步的看法,达成的决议拟定载书。这就是所谓的盟书、盟辞、盟约。

三、盟誓 第三个环节为盟誓,盟誓相当隆重,因为要把达成的盟辞向神灵展示并祈求神灵保护。 (一)除地为坛,在盟誓的地点清理出一块平地,然后在平地上建造高坛,在高坛上设置与盟者的位置。这和现在的重大会议一样,提现摆好与会领导的座次和具体位置,不同的是现在开会都是在相当繁华的会议大厅。但春秋会盟却选择在人迹罕至、荆棘丛生、荒芜冷僻的地方。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因为这样的地方一般空间比较大,会盟的各诸侯国护军很多,能容得下。二是因为古人认为空旷偏僻的地方,一般与神灵更接近,盟誓最重要的就是要与神灵沟通,得到神灵的帮助。

(二)凿地为坎和杀牲歃血。孔颖达云“盟之为法,先凿地为方坎,杀牲于坎上,割牲左耳,盛以珠盘,又取血,盛以玉敦,用血为盟,书成,乃歃血而读书。”凿地为坎主要是为了掩埋之后被杀掉的牺牲,歃血剩下的血液和载书。杀牲歃血,就是将用于祭祀的牲畜杀死,割掉牲畜的左耳朵放在珠盘中,用玉敦盛血,与盟者依次歃血。这里所说的牲畜一般指的是牛。执牛耳的环节一般是卑者执之,尊者莅之。歃血一般有三种说法,一种是含血,另一种是把血液涂抹在嘴唇上,还有一种是微饮血。这也就是歃血为盟这一成语的来源。 (三)昭神读书,人与神进行沟通来宣读载书,为了让神灵监督盟誓。如果有哪一个与盟者不遵守盟誓的内容,神灵将会降灾祸下给他们和他们的后代。

(四)坎牲埋书和享宴归饩。坎牲埋书就是上面提到的为何要凿地为坎,主要为了埋下被杀死的牲畜和载书。享宴归饩中的享宴就是举办会盟的诸侯国要在会盟结束后,宴请其他与盟的诸侯国。不仅如此,在各诸侯国归国之前,举办方还要赠送礼物给宾客,这被称为归饩。这一环节结束之后,会盟活动正式结束,各诸侯国纷纷归国。 从此这些盟誓的诸侯国都以盟主为老大,有盟主照着,诸侯之间似兄弟一般。如果出现兄弟阋墙,盟主会先以盟书警告,如果不服,盟主可发兵讨伐。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