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提到肾病,第一反应就是“是不是水肿了”,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旦脚踝、脸部有点浮肿,就开始怀疑是不是肾出问题了。
但其实,大部分肾病恶化前期根本不会先出现水肿。相反,那些真正提示肾脏正在出状况的信号,反而更容易被忽略,特别是在早期。
有些人一直以为自己挺健康的,结果等到一查肾功能的时候,肾小球滤过率都已经降到警戒线以下了。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很多慢性肾病就是这么“无声”发展起来的。
殊不知,肾脏其实是个非常能忍的器官,不到万不得已,它是不会主动“叫苦”的。但并不代表它没问题。
相反,当它开始“抗议”的时候,往往就说明身体已经处在危险边缘了。医生也常提醒,真正要警惕的不是水肿,而是一些看似“日常”的小毛病,这些才是肾脏在悄悄求救。
首先一个常被忽略的信号是“频繁起夜”。有些人觉得年纪大了晚上起夜多点很正常,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夜尿增多都是正常老化。
有研究指出,如果一个成年人在夜间醒来上厕所超过两次,尤其是长时间持续这种情况,就要高度怀疑是不是肾脏浓缩尿液的能力下降了。
正常情况下,人体在夜间分泌抗利尿激素,会减少尿液生成,让人能睡整觉。但如果肾小管功能出了问题,夜间尿液仍然很多,说明肾脏调节能力可能已经开始紊乱。
这个时候,如果再伴随白天尿频、尿急,甚至尿量异常增加或者减少,那就不是普通生理变化的问题了。
再者,尿液的变化本身也很能说明问题。
不是说只有尿血、泡沫尿才要担心,有时候颜色变得浑浊、气味变重,或者排尿时有轻微刺痛、灼热感,这些都可能是肾脏开始出现炎症、感染或者代谢异常的表现。
特别是那种总觉得尿不干净、尿完了还想上,或者小便之后腰背有点酸胀的,那更要警惕。
而且要特别说明的是,不少早期肾病患者的尿常规是会反复出现“隐血”或者“蛋白尿”的,这些在体检报告上都写得很清楚,但很多人看不懂,以为没大事就忽略了。
实际上这两项恰恰是慢性肾病的关键指标,如果连续两次以上出现,就要进一步做肾功能检查了。
其次一个更让人忽视的症状是“身体容易疲劳、注意力难集中”。
这类问题看起来和肾脏没啥关系,大家一般都觉得是年纪大了、睡不好、缺觉之类的原因,结果就一直拖着不去检查。
殊不知,这背后可能是贫血,也可能是代谢废物堆积。
肾脏本来就负责排毒和调节体内平衡,当功能减退后,尿素氮、肌酐这些代谢产物排不出去,就会开始在体内积聚,导致脑部供氧不足、神经系统紊乱,表现出来的就是整天提不起精神,反应慢、健忘、头晕。
特别是那种早上醒来就很累,睡十个小时都没精神的,白天坐着坐着就想睡,这类“非正常疲劳”最容易被误解成“正常衰老”,但其实如果持续出现,就要小心是不是肾脏功能已经受到影响了。
更严重的患者,还会出现皮肤发黄、口中有异味、饭量下降等问题,这些都是因为体内毒素负担过重,身体各个系统开始连锁反应了。
还有一个关键症状是“腰部不适”,特别是两侧靠近脊柱的区域。这种不适有时候不是特别疼,而是一种说不上来的酸胀感、发沉感。
有些人总以为是腰椎问题、久坐导致的,其实肾脏就在这个位置,如果长期感到这块区域不舒服,尤其是在没有干重活、没扭伤的前提下反复出现,那就要考虑是不是肾本身出了问题。
再加上部分人会在天冷或者感冒之后出现这种“肾区疼痛”,那更要引起注意,因为这可能是肾盂肾炎或者慢性肾炎在慢慢发作。
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慢性肾病患者,在发病初期甚至没有明显症状,只是在体检中偶然发现尿常规异常或者肾功能数值不正常。
所以如果一段时间内频繁出现尿液变化、疲劳无力、腰酸背胀等问题,就不要总想着忍一忍,得早点去医院做个系统检查,别等到肌酐升高、尿素氮飙起来才去管,那时候就麻烦了。
根据国家卫健委公开的数据,中国慢性肾病的患病率已经超过10%,也就是说大约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肾功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
而最可怕的是,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患者在早期并不知道自己有肾病。直到进入肾功能不全,甚至尿毒症阶段才确诊,这个时间点一旦错过,基本上就要靠透析或者换肾维持生命了。
当然,不是所有的肾病都不可逆。如果能早期发现并开始控制,比如调整饮食、减少高盐高蛋白摄入,合理运动、规律作息,再配合药物干预,是可以延缓病情发展的。
特别是一些由糖尿病、高血压引起的肾病,只要把原发病控制好,肾脏是有可能维持稳定状态的。
饮食方面也要特别注意,不要以为肾病就只能清淡,其实重点在于“减负”。
减少动物蛋白的摄入,比如肥肉、火锅、动物内脏这些,避免钠、磷摄入过多,限制含钾高的水果,像香蕉、橙子、火龙果这类也不能随便吃。
可以适当增加优质蛋白来源,比如鸡蛋清、豆腐、鱼类等,更重要的是控制好总摄入量,不要过量补营养,这反而会给肾脏增加负担。
再一个就是水的摄入,有人一听说“喝水排毒”,就拼命喝,其实这对肾功能不好的人来说是危险的。
如果肾脏本身的排水能力下降了,再大量饮水,反而容易导致水潴留、电解质紊乱。所以喝水这事儿得因人而异,要根据医生建议来定,不是一味多喝就好。
运动方面,肾病患者不是不能动,而是要动得适度。散步、太极、慢跑这些温和的有氧运动,是有助于改善血液循环、减轻体内毒素堆积的。
但不要剧烈运动,也不要熬夜锻炼。尤其是那种觉得“多出汗能排毒”的做法,反而容易让肾脏负担更大,导致体内钾钠平衡紊乱,严重的可能还会诱发心律问题。
总的来说,现在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人都忽视了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特别是肾脏这种“沉默型器官”,出事了才知道它有多重要。
在笔者看来,肾病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只是后期治疗难、花费高,而是它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强烈的提醒。
等真正出现水肿、尿毒症症状的时候,很多治疗方案已经来不及用了。所以别总以为“没水肿就没事”,有时候真正严重的问题是藏在日常那些“小不适”里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参考资料
[1]许怡文,李清初.糖尿病肾病患者肾功能恶化进展的危险因素[J].广州医药,2021,52(05):40-43+7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