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古人剃胡子是酷刑?古代以“美髯”为美,为何现代人很少留胡子
62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翻开尘封的古画,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文人骚客,几乎无一例外地蓄着长短各异的胡须。
可镜头一转,看看今天早高峰地铁里的男士们,一张张干净的脸庞成了绝对的主流。
短短一百年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为何从关羽的美髯,到今天的“嘴上无毛”?
古代男性对胡须的重视,远超现代人想象。从实用角度看,胡须是天然的 “防护装备”—— 冬季保暖、夏季挡风沙,犹他大学实验证明,有胡须的面部受冲击力能降低 16%。
但更重要的是文化意义,《孝经》强调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胡须作为 “父母所赐”,剃除会被视为不孝。秦代甚至将 “耐刑”(剃光胡须)纳入法律,丈夫家暴妻子就要受此刑,可见其对精神的震慑力。
不同时代的胡须审美,更是社会风气的 “晴雨表”。秦汉时期,“鬑鬑颇有须” 是美男子标志,汉代选官还会考察胡须是否美观;三国时关羽的 “美髯” 被神化,成为忠义象征,曹操特意送他纱囊保护胡须。
唐代是 “虬髯” 审美,唐太宗、唐玄宗都以虬髯彰显帝王气,唐传奇里虬髯客更是凭胡须成 “风尘三侠” 之一。
明清时期,张居正用铅梳养护长须,清代虽 “剃发易服”,却保留了胡须,有身份者都会精心打理。
甚至我们的神话图腾“龙”,都有着标志性的龙须,这被学者认为是先民“胡须崇拜”的投射。当胡须与孝道、神性、尊严深度捆绑时,刮掉它,自然就成了一种不可想象的禁忌。
然而再神圣的图腾,也经不起生存危机与审美风浪的冲刷。
胡须地位的第一次动摇,来自魏晋时期。当“何郎敷粉,荀令熏香”成为风尚,“面如凝脂”的“小白脸”审美,第一次对传统的阳刚之气构成了挑战。
到了宋代,“刀镊业”已经成熟,《清明上河图》里甚至出现了为顾客修面的场景,这说明,精心打理甚至“剔除”部分胡须,已不再是什么大逆不道之事。
但真正让胡须从“标配”走向“可选”的,是近代史上的两场全球性灾难:第一次世界大战与1919年大流感。
一战中,毒气战的出现,让浓密的胡须成了佩戴防毒面具的致命障碍,无数欧洲军队因此下达了“剃须令”。而随后席卷全球的流感,则让人们意识到,靠近口鼻的胡须,是传播病毒的绝佳温床。
当“不卫生”和“致命”这两个标签,贴在了胡须之上时,它那神圣的光环,便开始迅速褪色。
如果说战争与瘟疫动摇了胡须的根基,那么“西风东渐”与科技革命,则发动了总攻。
辛亥革命后,剪辫风潮席卷全国,人们对“头部解放”的接受度空前提高。
与此同时,吉列公司发明的一次性安全剃须刀片,让剃须这件事,从一项需要专业技术的“手艺”,变成了一种人人都能在家轻松完成的日常清洁。
更重要的是,西方政要和名流的“无须”形象,通过画报和电影,成了“文明”“进步”的新象征。当留胡子不再“先进”,刮掉它便成了一种与旧时代告别的姿态。
最终,将胡须文化彻底送入历史的,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效率至上”法则。
试想一下,一位留着关羽般美髯的男士,如何在早高峰挤上地铁而不被夹住胡子?
如何在午餐的15分钟里,优雅地吃完一碗面而不沾上汤汁?如何在加班到深夜后,还有精力去清洗、梳理、保养那数百根“烦恼丝”?
在快节奏的现代都市,时间就是最宝贵的资源。电动剃须刀的出现,将每日的“胡须管理”时间压缩到了极致。刮干净,不仅代表着整洁、卫生,更是一种最高效、最节省时间的生活方式。
其实胡须的兴衰,本质是社会生活方式的缩影。古人留须,是对传统的敬畏、对身份的彰显;现代人剃须,是对效率的追求、对卫生的重视。“美髯公” 虽成历史,但这种审美变迁,恰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与多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