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十二年春天的一个早晨,湖南省湘乡县荷叶塘有一对父子早早出了自家大门。儿子叫曾子城,父亲叫曾麟书,他们这么早去干什么呢?他们是一同去赶考,而且都是考的最低一级的功名,科举考试第一关——秀才。

父子一起赶考这在现在可能几乎没有,但是在古代却时有发生。曾麟书父子这已不是第一次一起去赶考了,从儿子曾子城十四岁(虚岁)开始参加科考,这已是父子俩第六次一起赶考了。 曾麟书也是从十几岁开始进入科举,如今年过四十已经考了十六次了均落榜,父子双双落榜已是好几次了。这父子俩在他们当地可算是一对“名人”了,是年年双双落榜的名人。用他们当地人的话说,就是这泥腿子的老曾家祖坟没冒青烟,再怎么折腾都没用,还想成为官宦人家,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然而曾麟书父子心里素质极好,年年落榜年年考,誓要在科举上考出成绩,改变家族命运。要说这么坚定的意志除了个人自己有坚定的目标,最主要的是他们家的老太爷也就是曾麟书的父亲、曾子城的爷爷曾玉屏一直以来的严格要求。 说起这位老太爷曾玉屏可是一位传奇人物,当年凭自己一己之力硬是将老曾家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奋斗成地主家庭,最主要的对于作为读书人和官宦之家的向往,希望自己的子孙能通过读书学而优则仕,改变社会阶层,改变曾家的命运。 翻开老曾家的族谱,从清朝一直往前到宋朝这五六百年时间,他们就没有出过一个做过官的人,甚至都没有一个读过书的人。曾家祖祖辈辈几十代人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可见他们家族是多么的普通。

到了曾玉屏这一代家族仍然没有什么变化,年轻时的曾玉屏不但是普通的农民,还是一个没读过书,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的农民。他买了一匹好马,穿着光鲜靓丽的衣服,整天往城里跑,和那些轻浮浪荡的纨绔子弟混在一起。 有一天,曾玉屏正和几个纨绔子弟在酒楼里纵酒高歌,楼下有一个老头领着孙子从窗外走过,只听老头远远指着他对自己的孙子说:“你可别跟这个人学,他是荷叶塘白杨坪老曾家的儿子,你看他家没什么钱,却总跑到城里来装有钱大爷,他家早晚都要败到他的手里。” 老头把曾玉屏当成了反面典型来教育自己的孙子,曾玉屏听到说自己的那些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本来他以为自己活得人五人六的很有面儿,哪里知道大家背后都是这么看自己的。曾玉屏受到刺激后,来到市场上当场就将自己的骏马卖掉了,然后徒步走回了家。

从那天之后,曾玉屏就像变了一个人,他每天早睡早起,天天下地干活,发誓要振兴家业。曾玉屏三十五岁才开始务农,每天带着长工,日夜苦干,把自己家的梯田扩大,连成一片。在劳动中曾玉屏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经验,凭虫鸟鸣叫就知道节气的变化。 艰苦奋斗了几十年,曾玉屏置办了百十来亩地,从以前的普通中农成了一个小地主,也在当地树立起了自己的威信。艰苦创业成功后,曾玉屏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定,那就是让自己的长子曾麟书去读书。因为在传统封建时代,一个家族真正的兴旺发达,不是看你有多少亩地,而是看你家中有没有人读书当官,有了功名家族的地位才会稳固。 曾玉屏花重金聘请了当地最有名的老师来教自己的儿子曾麟书,发誓一定要供自己的儿子考个功名。奈何曾麟书实在是不擅长读书,连个秀才都考不中。中不了秀才不管你年纪多大,都只能被称作童生,老童生历来都是被人嘲笑的对象。

眼看着儿子没什么希望了,执着的曾玉屏又把希望寄托在了孙子曾子城身上。在曾子城五岁(虚岁)的时候,爷爷曾玉屏就让对其进行启蒙教育,八岁曾子城就读完了五经,九岁开始学习写八股文,十四岁就开始了科考生涯。 可惜曾子城和自己的父亲曾麟书一样,每次考试每次落榜,父子俩都成了全乡人的笑话了。然而曾玉屏不管别人笑话不笑话,任凭别人怎么说,他让子孙读书科考的决心永远不变。经常有人劝曾玉屏,说你找人算一算,看看你们家到底有没有这个运气和命。曾玉屏可不信这个邪,他不信风水,相信人定胜天,既然别人家可以,他们家一定也可以,儿子不行就孙子,孙子不行就重孙子,总有一代人可以改变他们曾家的命运。

可以说曾玉屏的这个“我命由己不由天”的精神在当时传统迷信的旧时代是绝对难能可贵的。曾玉屏不相信命运,相信只要自己努力总会成功的,果不其然道光十二年的这次科考,儿子曾麟书终于考中了秀才,孙子曾子城也在道光十八年考中了进士,得入翰林院,并且改了名字叫曾国藩。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