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中的卫星数量正越来越多,相撞的几率也变得越来越大,而卫星数量最多的两个国家正是美国和中国,所以这两个国家的卫星也最有可能相撞,这不,一个较大的撞击风险已经出现了,如何解决呢?
2025年10月5日,一则来自俄罗斯媒体的报道引发了航天界关注——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首次就卫星在轨碰撞风险,向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也称美国宇航局)提出具体规避行动计划,并且明确提出“你们留在原地,机动动作由我们来做”的解决方案,凸显了大度的态度与快捷的问题解决方式。
破冰:从“沉默回应”到“主动担责”的历史性转变
回顾中美航天互动史,轨道安全沟通曾长期处于“单向输出”的尴尬境地。据NASA太空可持续发展主管、前宇航员埃尔文·德鲁透露,过去数十年间,美方仅会就碰撞风险向中方发出通知,却常面临“沉默回应”或“信息无法确认送达”的困境。更危险的是,某次事件中双方航天器因缺乏协调“同时机动”,险些酿成在轨碰撞事故——这一隐患的根源,既源于技术层面的信息壁垒,更受制于政治层面的合作阻力。
此次中方主动提出“我方执行机动”的方案,彻底改变了过往的被动局面。从技术逻辑看,这一决策基于中国在轨道精确预报与规避能力上的显著突破:中国空间站已建立起全天候天地协同监测网络,通过优化预警流程将虚警率降低30%,多次成功实施空间碎片主动规避。
从治理理念看,中方的主动担责,与美国国会2011年通过的《沃尔夫条款》形成鲜明对比——该条款禁止NASA与中方开展双边合作,而中方此次行动,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外太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放和负责任的姿态。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沟通突破已从政府机构延伸至商业领域。中国卫星星座已与OneWeb、SpaceX等国际商业航天公司建立轨道规划协调机制,为解决“巨型星座”时代的轨道资源冲突提供了民间协作路径。
背景:“太空拥堵”倒逼全球治理升级
中美此次互动的背后,也是低轨太空资源日趋紧张的现实压力的体现。当前,全球已进入“巨型星座竞赛”时代:中国计划部署“国网”(约1.3万颗卫星)与“千帆”(约1.5万颗卫星)两大项目;SpaceX的星链卫星规模已突破9000颗,远期规划达4.2万颗;亚马逊“柯伊伯”系统也计划发射3000余颗卫星。据测算,仅星链卫星每周与其他航天器的接近次数就达500次,而2021年美国星链卫星两次危险接近中国空间站的事件,更凸显出缺乏全球统一“太空交通规则”的风险。
从技术层面看,卫星碰撞的危害远超个体损失,一旦相撞,太空垃圾会指数级增加。美媒曾推演“中美太空大战”后果:一旦反卫星武器触发连锁反应,近地轨道将布满以每小时数千英里飞行的碎片,如同“数百万颗高速子弹”,不仅会摧毁所有在轨卫星,还将使互联网、GPS、气象监测等基础设施瘫痪,让人类科技水平倒退数十年。
即便非战争场景,单颗卫星碰撞产生的碎片(成千上万个)也可能引发“凯斯勒综合征”——碎片撞击产生更多碎片,最终封锁近地轨道,使太空探索陷入停滞。
在对付和清理太空垃圾方面,中美都做出了各自的努力。我国始终推动建立国际协调机制,2015年成立的空间碎片监测与应用中心,已实现与多国的轨道数据共享,为全球太空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挑战:突破壁垒才能实现“太空和平”
尽管此次中美互动释放积极信号,但全球太空治理仍面临多重挑战。最大的障碍仍是制度性壁垒,因为某些条款的不合作,很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就难以解决。
其实从法律层面看,现行《外空条约》等国际规则已难以应对“巨型星座”时代的新问题。例如,如何界定“轨道优先使用权”、商业卫星运营商的国际责任、碎片污染的赔偿标准等,均缺乏明确规定。
2021年时,我国就星链卫星危险接近事件向联合国提交照会时,曾援引《外空条约》第五条“保护航天员安全”的条款,主张将“风险通报”升级为“全球治理协调”,这一解释为空间法的完善提供了实践参考,但要形成全球共识,仍需更多国家参与协商。
此外,技术标准的不统一也加剧了沟通成本。不同国家的轨道预报模型、碰撞风险评估阈值存在差异,可能导致“一方认为安全,另一方认为危险”的误判。例如,此前中美航天器“同时机动”的隐患,部分源于双方对碰撞风险的计算标准不同。因此,建立全球统一的轨道数据接口、风险评估模型、机动协调流程,已成为当务之急。
展望:以“共同安全”构建太空命运共同体
这一突破性互动,不仅打破了中美航天领域数十年“零实质沟通”的僵局,更在低轨卫星数量激增、太空环境日趋拥挤的背景下,为全球太空治理提供了“中国方案”的新样本。
同时,中美此次轨道协调也为全球太空治理提供了“问题导向”的合作范本——面对共同的太空安全威胁,超越政治分歧、以技术协作解决实际问题,才是唯一可行路径。
在“太空拥堵”已成现实的今天,没有任何国家能独善其身。中美作为全球航天大国,有责任率先打破壁垒,以此次轨道协调为起点,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包容的全球太空治理体系——唯有如此,才能让太空真正成为人类共同探索、共同受益的和平疆域,而非新的“战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