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七夕档扑街、长剧爱情戏凉透,短剧逆袭打脸,传统影视遭降维打击
335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2024年的影视行业,爱情题材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分化。
一边是传统电影和长剧集的持续遇冷:今年七夕档票房创下近十年新低,曾经盛极一时的偶像剧市场份额不断萎缩。
另一边,短剧领域却呈现爆发式增长:《盛夏芬德拉》播放量突破30亿,《一见钟情》国庆期间热度登顶,红果平台首部破亿短剧《念念有词》等现象级作品接连涌现。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景象,引发行业深思:当外界纷纷用“爱无能”“爱无用”为传统爱情片下结论时,是否忽略了这类题材在短剧领域的强势表现?
面对市场变化,创作者给出了两种不同的答案。
长剧集选择“爱情+”的融合路径——在爱情主线中加入职场、奇幻、悬疑等元素。
《我的人间烟火》将主角设定为消防员和医生,《在你的冬夜里闪耀》融入平行时空设定。
这种做法的初衷是丰富剧情层次,结果却往往导致类型混杂,让观众感觉“连职业都成了男女主恋爱戏码的背景板”。
《好一个乖乖女》《幸得相遇离婚时》等作品毫不掩饰爱情的功利价值:帮助女主角实现阶层跃升、打脸反派、解决人生困境。
这些作品中的“霸总”人设之所以经久不衰,正是因为他们能提供实实在在的资源和地位。
以前长剧的霸总展现出来的是给贫穷女主送包送钱,女主在个人提升上并没有什么变化。
而短剧现在聚焦的,则是霸总男主给女生送资源、送人脉,让女生打拼奋斗成为更高的人。
这种直白的表达,恰恰契合了当下观众对爱情务实甚至功利的期待。
在生活压力倍增的今天,“爱无能”似乎成为普遍的社会心态。
但有趣的是,现实中的情感疏离反而催生了更强烈的情感代偿需求。
社交媒体上,从体育明星到虚拟角色,万物皆可“嗑CP”成为新常态。
剧集宣传中,CP营销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环节,不管是电视剧还是电影,都会炒作一下男女主的CP感情。
短剧恰恰抓住了这一需求。
相比长剧集缓慢的情感推进和多线叙事,短剧能在第一集就让男女主角完成初遇、订婚、同居等多个关键情节。
甚至有的短剧能在第一集的前几分钟,就把长剧四五集的感情经历给描述出来。
这种高浓度的情感叙事,为观众提供了更高效的情绪价值。
早期的爱情短剧确实充斥着狗血套路和廉价制作,但新一代作品正在打破这一刻板印象。
短剧在视听语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精心设计的光影构图、贴合剧情的配乐、电影级的镜头调度,共同营造出独特的文艺质感。
一些男女主的感情戏,不再依赖外部冲突,而是扎根于人物的心理成长,这让“霸总”叙事有了更深层的情感根基。
《一见钟情》则展现了短剧的艺术野心:手持DV镜头、鱼眼变形、创意分屏等手法被娴熟运用。
导演将竖屏的局限转化为优势,在93集的篇幅里构建了一套完整的视觉语法体系。
更重要的是,这些作品证明了短剧可以平衡商业性和艺术性。
当长剧集还在为“注水”所困时,短剧正在探索如何在新形态下讲好一个爱情故事。
短剧的崛起不是对传统爱情片的简单替代,而是媒介演化过程中的必然调整。
当观众的注意力愈发碎片化,当情感需求更加即时化,短剧提供了一种更适配的内容形态。
这并不意味着长视频爱情题材将彻底消失。
相反,短剧的成功为整个行业提供了重要启示:观众永远需要爱情故事,但讲述方式需要与时俱进。
从琼瑶剧的轰轰烈烈,到偶像剧的浪漫唯美,再到短剧的务实直接,爱情叙事始终在反映时代的心跳。
如今,这颗心依然在跳动,只是换了更符合这个时代的节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