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军旅歌手,很多人脑子里蹦出的可能是阎维文那高亢的嗓音,或者《小白杨》的熟悉旋律。可要是提起郁钧剑,怕是得想一会儿。这位总政歌舞团的国家一级演员,嗓子好得能把人唱得热血沸腾,可他的成名路却没那么顺当。
1979年,年轻的郁钧剑满怀梦想北上北京,差点儿却在现实的泥潭里折了翅膀。幸好,一位开国上将的一句话,像点燃了一盏灯,照亮了他的前路。
桂林少年,音乐初萌
郁钧剑,1956年出生在广西桂林。家里头不算大富大贵,但父母都是有文化的人,父亲搞机械工程,母亲在地方上做妇女工作。家里书多,音乐也不少,郁钧剑小时候就爱听收音机里传来的戏曲和民歌。
六七岁那会儿,他在学校文艺汇演上唱了一首广西民歌,嗓子清亮,台下掌声响得跟放鞭炮似的。老师看他有天赋,建议家长好好培养。父母没反对,给他报了少年宫的音乐班,学乐理、练嗓子,郁钧剑从此跟音乐杠上了。
到了1971年,15岁的郁钧剑进了桂林歌舞团,当了个学徒演员。每天早上,他背着个旧布包,里头装着歌谱和水壶,赶到团里的排练室。团里老演员教他民族唱法,嗓子怎么发力,气息怎么稳,他学得特别认真。没两年,他在团里已经能挑大梁,站上舞台唱主角。
1978年,他还参与了音乐剧《刘三姐》的录音,嗓音清澈又带着点壮族风味,录制时录音师都忍不住点头。到了1979年,郁钧剑听说北京的总政歌舞团在招人,觉得机会来了,收拾行李就上了北去的火车。
他在面试时唱了两首歌,一首是俄罗斯民歌《三套车》,另一首是纪念周总理的抒情曲,嗓音稳得像山,考官们当场拍板录了他。可谁也没想到,这只是故事的开头,麻烦还在后头。
北漂坎坷,贵人相助
1979年的北京,对郁钧剑来说是个陌生的大舞台。他刚到时,满心以为能穿上军装,在总政歌舞团唱出名堂。可没等他高兴几天,坏消息来了——部队整编,人员编制冻结。他通过了面试,入伍手续却卡住了。
不仅如此,他在桂林的老单位也停了他的工资。这下可好,23岁的郁钧剑成了没工作的“北漂”,没收入,还得自己掏钱租房吃饭。北京的物价可不比桂林,他兜里那点积蓄没几天就见底了。
为了活下去,郁钧剑开始打零工。早上在菜市场搬货,汗水湿透了衬衫;中午去饭馆刷盘子,手被热水泡得发白;晚上偶尔帮人抄写文件,赚点微薄的报酬。即便如此,他没扔下音乐,省吃俭用买了些旧乐谱,晚上在出租屋里哼唱,嗓子练得一点没落下。
两年时间,他跑遍了北京的角角落落,送信、扫街、干杂活,硬是咬牙坚持。可日子越过越紧,歌舞团那边一点消息也没有,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路。
这时候,郁钧剑的事儿传到了韦国清耳朵里。韦国清,1913年生的广西东兰人,壮族,开国上将,参加过百色起义和长征,1977年当上了总政治部主任。这位将军有个特点,特别爱提携家乡的人才,尤其听说郁钧剑是桂林人,又有真本事,韦国清觉得得帮一把。
1981年初,他让人把郁钧剑的情况摸清楚,确认这年轻人确实有实力。韦国清在办公室里,翻看了郁钧剑的档案,里头有他在桂林歌舞团的演出记录和面试时的评分。他没多犹豫,直接让副手萧华再去考查一次。
没过几天,郁钧剑被叫到总政歌舞团的排练厅。灯光亮得刺眼,钢琴手弹响了前奏,他唱了一首军旅歌曲,嗓音里带着民族风的质朴,又有美声的厚实。台下的考官们听完,互相点点头,萧华直接在笔记本上写下“通过”。
韦国清得到报告后,亲自跟中组部协调,解决了编制问题。没多久,郁钧剑拿到了入伍通知,正式成了总政歌舞团的一员。韦国清那句“国家需要这样的才华,歌舞团得留住他”,像一颗定心丸,结束了郁钧剑两年的漂泊,也让他从此有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这事儿说起来简单,可背后没那么容易。韦国清不是随便拍板的人,他当过广西壮族自治区主席,重建过广西大学,对人才的重视是出了名的。郁钧剑能被他看中,不光因为是老乡,更因为他的嗓子确实过硬。
总政歌舞团那会儿是军旅歌手的顶尖舞台,前身是延安的“怒吼剧社”,能进去的没一个是泛泛之辈。郁钧剑能站住脚,靠的是真功夫。韦国清的提携,就像推了一把,让他在对的时机站上了对的舞台。
歌声嘹亮,感恩不息
进了总政歌舞团,郁钧剑算是找到了家。他从合唱队开始,跟着团里的大部队排练,每天早上六点到排练室,嗓子练得冒了烟。1983年,他得了个机会,顶替一个缺席的独唱演员上台。演出那天,他唱了一首原创的《说句心里话》,嗓音厚实又真挚,台下观众喊着“再来一首”,掌声响了好几分钟。
这首歌后来成了他的代表作,唱遍了大江南北,连普通老百姓听见了都会跟着哼两句。他还录了不少专辑,1983年在上海出了《郁钧剑演唱的歌》,1984年在广州出了《绿色的飞碟》,唱片一出就卖得火热。
郁钧剑不光会唱歌,还会写歌。《西游记》的插曲《五百年桑田沧海》就是他唱的,那旋律一响,多少人能想起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的画面。他还唱了《家和万事兴》《小白杨》,每首歌都带着军旅的豪情和百姓的烟火气。
1985年,他上了央视春晚,唱了《走进新时光》,从那以后,他成了春晚的常客,22次登台,嗓子一开,全国观众都记得住这张脸。演出之外,他还学书法,20岁就入了中国书法协会,写的字遒劲有力,画的花鸟也得了不少名家的夸奖。
1989年,韦国清因病去世。郁钧剑当时在外地演出,听到消息后连夜赶回北京,带着一束白菊花去了追悼会。他站在灵堂前,鞠了三躬,默默放下了花。之后,他把对韦国清的感激化成了更卖力的演出和创作。
2021年,他回桂林开了场大型演唱会,带着合唱团唱了《说句心里话》,台下观众从老到少都跟着合唱,场面热得像过年。郁钧剑的歌声,成了几代人的记忆,也成了他对恩人最好的回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