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德国有个研究团队,用射电望远镜观测了几百万个类星体,结果发现了个和之前“标准答案”对着干的现象。
这事儿跟宇宙的一个“老谜题”有关,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也就是常说的CMB,它身上有个“偶极子”特征,简单说就是天空一边热一边冷。
之前科学家都觉得这事儿好解释,说是咱们太阳系跟着银河系在动,就像开车冲向声源声音会变尖一样,冲向CMB的方向就变热,反之就变冷。
这个解释搁在课本里好多年了,大家都没怎么怀疑过。
可伯墨他们团队偏不,非要找个“第三方”来验证下,结果这一验证,麻烦就来了。
用类星体当“宇宙尺子”
伯墨团队选的“第三方”是类星体,这些东西远在几十亿光年外,亮度高还分布广,按理说能当宇宙的“静止标尺”。
他们的想法挺简单:如果CMB的偶极子真是咱们太阳系运动搞出来的,那这个运动也该在类星体的分布上留下痕迹,而且痕迹方向、强度得和CMB的一致才行。
本来想着也就是走个流程,验证下老结论,可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
他们观测到的类星体偶极子,比之前按标准模型算出来的要大不少,方向还偏了一点。
这就好比两个罗盘,一个指着东,一个指着东南,你说该信哪个?
这事儿最耐人寻味的地方就在这,科学有时候就像破案,你以为找到关键证据了,结果又冒出来个矛盾的线索。
之前大家都觉得CMB偶极子的解释板上钉钉,现在突然被揪出这么个漏洞,一下子就让整个标准宇宙模型都跟着“紧张”起来了。
要知道,标准模型的根基是“宇宙学原理”,说宇宙大尺度上是均匀对称的,要是偶极子真有“内在原因”,那这个根基就得打个问号了。
而且不光伯墨团队,还有澳大利亚的一个团队也观测到类似结果。
这就不是偶然了,总不能两个团队的望远镜都出问题吧?当然,也有人说可能是数据处理的时候没弄好,比如银河系自己的射电干扰没扣干净,或者类星体选得有偏差。
这种质疑也合理,科学嘛,本来就是在互相挑错里前进的。
是宇宙“偏心”,还是我们看错了?
现在天文学界基本分成两派,一派觉得这是个大发现,可能意味着宇宙一开始就有“优先方向”,也就是所谓的“本征偶极子”。
他们还琢磨出好几种解释,比如宇宙暴胀之前就有不对称性,或者咱们宇宙跟其他宇宙撞过,留下了痕迹。
这些说法听着挺玄乎,但也不是没道理,毕竟宇宙里咱们没搞懂的事儿多了去了。
另一派就比较谨慎,觉得先别急着推翻老模型,可能是观测上还有没解决的问题。
比如类星体的亮度本来就会变,会不会把亮度变化当成分布不均了?还有望远镜的校准,不同设备的误差会不会影响结果?这些疑问也得慢慢排查,不能上来就说“标准模型错了”。
不管哪派说得对,这事儿都挺有意义的。
之前大家总觉得宇宙学原理是“铁律”,现在有了新证据挑战它,就算最后证明是观测误差,也能帮我们把观测技术弄得更精准。
要是真证实了宇宙有“内在方向”,那可就热闹了,说不定能引出新的物理学理论,让我们对宇宙起源的理解再深一层。
还有个好消息是,再过几年,那个叫SKA的超大射电望远镜就要正式启用了。
这玩意儿比现在的望远镜灵敏多了,能观测更多类星体,到时候应该能把这事儿查清楚。
还挺期待的,想看看这宇宙到底是真“偏心”,还是我们之前看走了眼。
说到底,宇宙这东西从来就不按常理出牌。
从发现CMB到现在,我们对宇宙的认识一直在变,有时候前十年的结论,后十年就被推翻了。
这也正是天文学的魅力所在,你永远不知道下一个观测会带来什么惊喜,也不知道哪个“常识”会被打破。
不管最后结果咋样,这个CMB偶极子的谜题,已经从课本里的“老问题”变成了现在最火的研究方向。
它就像宇宙给我们出的一道题,现在还没找到标准答案,但解题的过程,已经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宇宙的秘密。
说不定等SKA给出结果的时候,我们对宇宙的理解,又会是另一番样子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