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工停薪 百亿智驾独角兽倒下了

停工停薪 百亿智驾独角兽倒下了


作者 | 邱鑫浩

来源 | 邱处机


据红星资本局消息,2025年11月22日下午,毫末智行公司大群突然发布了一则“停工放假通知”,称基于公司经营现状,决定自11月24日起,公司及分公司全部在职员工进入停工放假状态,复工时间另行通知。

公司领导层没有对该通知作出任何解释,随后公司群被禁言。没有正式公告,没有赔偿方案,这家成立六年的自动驾驶明星企业,正在走向停摆的境地。

曾几何时,毫末智行是资本与产业双重加持的宠儿——背靠长城汽车,手握量产订单,HPilot系统装车超十万台,估值曾超过10亿美元,跻身胡润全球独角兽榜单。

如今,公司账户已被冻结,员工工资停发,连离职证明都成了问题。


突然崩塌


毫末智行的停摆来得突然且决绝。

据行业自媒体“StrongerTang”披露的细节,此次停摆危机波及毫末智行现有约300至400名员工,且形势极为严峻。

更为棘手的是,部分月底合同到期的员工面临公司不再续签且无补偿的困境。甚至有消息称公司要求员工主动离职,否则不予开具离职证明。

此外,员工10月及11月的工资、社保及公积金缴纳方案目前均处于未知状态。北京有员工证实,公司已拖欠两个月工资,目前还没有管理层与员工沟通后续的赔偿及安排。

毫末智行成立于2019年11月,前身为长城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开发部,是长城汽车内部孵化出的子公司,实际控股人为魏建军。

从2021年5月起,毫末智行的辅助驾驶系统HPilot 1.0迅速搭载魏牌摩卡等多款车型。2022年3月,辅助驾驶系统快速迭代至HPilot 2.0版本。

至此,长城汽车成为继特斯拉、小鹏汽车之后,全球第三家正式推出全栈自研领航辅助驾驶系统NOH的车企。

停工停薪 百亿智驾独角兽倒下了

截至2024年,其HPilot系统成功落地魏牌、哈弗等超过20款车型,用户智驾总里程则已突破2.5亿公里,相当于绕地球6万圈。

资本也开始关注毫末智行。在2021年A轮融资中,美团、高瓴、高通等顶级机构注资近10亿元,使其迅速跻身独角兽行列。

在完成A轮融资后,其累计融资规模约20亿元人民币,估值一度突破10亿美元,跻身百亿级独角兽行列,一时风光无两。


衰退轨迹


不过风光背后,也暗藏隐患。毫末智行的经营下滑并非偶然,而是持续数年的渐进过程。

技术掉队是关键因素。

按照原计划,毫末智行将在魏牌摩卡DHT-PHEV激光雷达版首搭城市NOH,预计将在2022年底在10个城市落地,2023年使用范围计划扩大到100城。

然而,当魏牌摩卡DHT-PHEV上市时,毫末智行的城市NOH却跟不上脚步。

业内公认,“有图”到“无图”的技术跨越是决定智驾企业生死的关键分水岭。长城曾给予毫末智行相当长的研发窗口期,但后者一直未能交付令人满意的“无图”方案。

最终,失去耐心的长城汽车选择引入外部供应商,将关键项目交给了元戎启行。元戎启行凭借其端到端方案,在重庆等复杂路况下成功展示“6D”山城的高阶智驾能力,并最终获得了长城汽车1亿美元的独家投资。

失去“独供”优势后,毫末智行开始寻求独立。

但在高阶智驾上,毫末智行的技术竞争力不足,在中低阶辅助驾驶上,又遭遇价格战,所以截至2025年,毫末智行的整车客户只有长城汽车一家。

作为长城汽车控股的子公司,毫末智行找不到另外的主机厂客户,可能还有一个原因——其他车企在选择智能驾驶方案时,会严重担忧核心数据安全、技术独立性以及供应链等问题。

停工停薪 百亿智驾独角兽倒下了

商业化进展不顺,再加上融资受阻,毫末智行的财务危机在2024年11月便已初露端倪:职能部门裁员比例达30%,研发人员也遭遇末位淘汰。

到了2025年4-6月,公司出现了密集的高管离职潮。技术副总裁艾锐、产品副总裁蔡娜、智行品牌官王佳等核心管理层相继出走,而公关团队也几乎全员离职。

有员工透露,豪末智行10月份就没发工资了,直到最近一纸停工通知,才正式宣告回天乏术。


残酷淘汰赛


毫末智行的困境与溃败,是企业自身经营缺陷与行业发展阶段叠加的结果。

其案例凸显智驾企业需警惕“单一客户依赖”的商业模式风险,必须加快技术迭代与外部市场拓展,建立可持续的商业化造血能力。

从行业层面看,当前智驾行业已告别野蛮生长阶段,进入“淘汰赛”关键期。资本更倾向于支持具备技术壁垒与商业化落地能力的头部企业,中小玩家若无法形成核心竞争力,将逐步被市场淘汰。

在智能驾驶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车企是否应该全栈自研成为一个战略难题。岚图汽车销售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博晓分享了他们的解决方案:

“我们坚持两条智驾路线并行。一条是全栈自研可控,我们有自己的鲲鹏智驾。另一条是开放式路线,与行业一流合作伙伴共创。”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逐渐成熟,它正从一个“差异化卖点”转变为“标准配置”。

中国价格协会高端品牌暨奢侈品行业分会副秘书长钟师指出,当电池和智能化技术成为通用的“货架产品”,车企的竞争焦点将从底层技术转向如何更好地整合这些技术,为用户创造独特的价值和体验。

“短期来看,行业还会有更多波动,2026年竞争会更加白热化。”岚图汽车李博晓的判断或许代表了行业共识。

而毫末智行的停摆,则为中国智能驾驶行业的发展写下了沉重的注脚。


(全文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