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不其然。 越南媒体突然报道了:受中日关系紧张等因素影响,在日本的越南务工群体因为中国游客减少,正在经历解雇和减薪潮。 报道里的一个细节先摆上来。据称最近中国赴日游客减幅接近五十万人次,酒店、民宿、餐馆生意下滑,在日越南员工的班次被砍,甚至直接被辞退。这事不光是生意冷清,更直接砸到外籍务工者的饭碗。 把底账翻出来看更清楚。公开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访日游客约960万人次,是日本入境市场最大的来源之一;到2024年整体恢复仍不稳定。对照韩国在2017年经历的客源骤降,首尔核心商圈空置率上升、航线减班,服务业连带受挫,日本这次的传导路径并不陌生。 再看用工结构这头。日本厚劳省公布,外籍劳动者已超过200万人,其中越南籍约50万,是最大群体之一,集中在制造、住宿餐饮、批发零售等一线岗位。对照新加坡把外籍工更多分布在基建和长期项目,旅游波动的冲击被分散,日本这块承压更直接。 现场的连锁反应也能对上号。2020年疫情时,日本多地旅馆入住率大幅下滑,很多店面缩短营业时长;现在客流再度走弱,企业第一步还是缩排班、停用临时工。在地方温泉旅馆、城市商务酒店,前台、客房清扫这类岗位大多由外籍员工承担,裁撤优先落在临时和小时工头上。 订单端同样在降温。免税购物高度依赖团客和高频回头客,客流减少直接压低销售额,门店开始减少人手。相比之下,欧洲一些城市在旺季靠本地和周边客支撑基本盘,同类岗位收缩速度更慢,这形成了差距。 从越南务工者的处境看,问题更急。工作时长被缩,收入线性下滑,房租、水电、交通这些固定开支没有降,家庭汇款压力陡增。有些人被迫主动离职寻找其他行业,短期内很难无缝衔接。 客源结构这件事,数据也给出提示。2019年中国客占日本入境市场约三成,消费额贡献更高;2024年虽然东南亚与欧美客在回流,但单一替代难以填满缺口。只要结构恢复不到位,服务业用工的不稳定就会持续。 还有认知上的偏差也该校正。部分舆论口头上说“不怕中国客减少”,可一线企业的报表和用工表最诚实。门店流水下来了,工资表就瘦,外籍工首先感到冷暖,这才是落地的反馈。 把视角拉回企业操作层。多元客源布局、错峰促销、淡旺季灵活用工,是眼下能做的。对外籍员工增加多工种培训和转岗渠道,能减少“急刹车”的伤害,也能留住熟练人手。 从区域协同看,地方与周边景点联动,提升过夜率与客单价,比单点打折更有效。当过夜和餐饮恢复,最先受益的还是这些被裁减的基层岗位。 最后还是那句话,客流是硬指标,账本是硬约束。面对变化该承认就承认,该调整就调整,少点嘴上逞强,多点实际动作,企业稳住了,人才能稳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