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在建筑工地上搬砖的男孩突然被邮递员喊了出去,汗流浃背的他轻轻一撕,录取纸页一展开——“国防科技大学”。

一个18岁的穷小子,在最热的七月天里,用一双磨满老茧的手打开了自己的命运之门。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但魏凯伦的故事并不止于“逆袭”,他走出大山不是为了远离它,而是为了以一个全新的姿态回到山里——军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甘肃通渭县大概就是“黄土一抹绿”的代名词。

但对魏凯伦来说,那是他的出生地,是他苦熬多年想走出去、又最终选择回去守护的地方。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为了养活一家子,父亲常年在新疆打工,背一袋水泥走十公里不是苦,是常态。

母亲则是在村里出了名的“劳模”,种地、养鸡、照顾老人孩子样样全包,人称“山版超人”。

更难得的是,这位超人虽说没读过几年书,但特别通透一件事——再苦不能苦教育,孩子必须得读书。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小学离家远,他得天不亮就起床,带上干粮出发。

雨季穿塑料袋防水,冬天穿哥哥穿剩下的棉裤,有没有补丁不重要,能挡风雨就行。

那辆二手自行车了,车链子时不时罢工,座椅少了半边垫子,踩起来全靠信念支撑。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但就是这么一辆“限速五码”的铁疙瘩,陪他爬过数不清的山坡。

但读书哪是说“努力就够了”,一次因学费交不上,他不得不暂时辍学。

那会儿他没吭声,躲在被窝里掉眼泪,怕哭声吵醒母亲。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后来母亲四处求人借钱,总算又把他送回了课堂。

别人住校写作业,他推着自行车穿山越岭。

山路太陡的时候,他甚至只能扛车走,但他从没想过退缩。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到了高中,他终于可以住校,省下了长途跋涉的体力,但生活依然紧巴。

他没有手机、没有周末娱乐活动,每天除了吃饭就是埋头刷题。

午休别人躺床上打呼,他还在教室里翻英语单词。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全校老师一说到“模范学生”,不约而同会提到他:“那个吃饭排第一、睡觉最后一个、做题比老师还多的魏凯伦”。

可真正的“硬仗”,还不在学校,而是在假期。

高考结束后,大部分同学都选择撒欢,他却一个人“懂事”的扛着背包去了建筑工地。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不是去体验生活,也不是搞社会实践,是实打实地去搬砖挣家用。

甘肃的七月,太阳晒得人皮都要炸开,他每天从清晨干到傍晚,戴草帽、裹毛巾,搬着一块块沉重的砖块。

最初的几天,他的手掌被磨出了水泡、起了血痂,后来长出厚厚的茧,就再也没叫过苦。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他每天干满十个小时,能挣100多块,晚上回宿舍第一件事,就是把工资小心翼翼地装进信封,然后交给母亲。

父母为了供他读书,早已榨干了每一分力气,他不忍让家里再因为他的学费而发愁。

那个夏天,魏凯伦变得比同龄人都黑、都瘦,但他也比别人更快地接到了一封信。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那一天,他刚搬完一批砖,一位工友冲进工地喊他出去,说有人找。

他擦着满头的汗水走出去,一位邮递员把一个大信封递到他手里,打开信封那一刻,愣了三秒钟——封面写着“国防科技大学”。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他站在满是尘土的门口,大喊:“山,我走出去了!”

这不只是对地理意义上的“大山”说话,更是对贫穷、对束缚、对命运的一次抗议。

那年,他足足考了620分,填报的志愿还是这所军校的“步兵指挥”。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这是一个父亲都看得流泪的结果,毕竟他的父亲也曾参军,如今儿子继承了他的梦,但目标更大——不是脱贫,而是报国。

可是,他好不容易拼着620分冲进了“别人家的大学”想着从此开启“拼命三郎翻身上岸”的荣耀人生。

结果刚迈进去三天,现实就啪的一声拍脸了。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军校,真不是苦孩子的天堂,倒更像是“全国最能吃苦的孩子集体battle现场”。

原本以为自个儿从甘肃山里出来,推车上学、搬砖养家已经足够励志。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结果一到这儿才发现,周边的“战友”不仅能吃苦,还能扛、能跑、能背英语听写三百句倒背如流。

入学体能测试的三公里长跑,其他同学12分钟内潇洒收尾,他喘得像村里劳作一天的老黄牛,可时间还是整整晚了三分钟。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想做个“稍微慢一点的优秀生”,别想了,落后就是落后,别说优秀,连及格都勉强。

刚开始几天,魏凯伦连晚上洗衣服都洗得满身情绪,每天都像拿着“离校申请表”徘徊在心里签字的边缘。

有几次他站在厕所门口,眼泪不争气地往下掉,那些年翻山越岭的坚持,一瞬间好像都变得不那么有用。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但关键时刻,父亲电话里的“别想着立马当将军,先把鞋带系好”,这句朴素得不能再朴素的话,却成了他整个军校生涯的“抗压口令”。

从那天起,谁也没见他再抱怨过,专业课死磕到凌晨,体能训练咬牙练到天黑。

从倒数十名一步一步咬着牙冲到了专业第二名,硬生生从“小透明”卷成了“年度励志男主角”。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2020年毕业那会儿,很多同学开始精挑细选“城市人生”的剧本:有的想进机关单位按点下班,有的盯着东部大省谋发展,也有的打算做点生意“卷中自救”。

但魏凯伦直接提笔写下一封申请书:要求调往新疆边防,理由是“想回山里”。

这不是刚喊完“山,我走出去了”吗,怎么又折回来?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但对魏凯伦来说,这不是退步,是升维。

他走出的不是地理意义上的大山,而是贫困和局限;

而他要回去的,是更高、更广、更有意义的大山,是祖国最需要有人站出来的地方。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边防线上的日常不带滤镜:昼夜温差堪比高压锅,风沙可以免费去角质,巡逻路上最长一条线路走下来得六个小时。

但他咬牙坚持了五年,从排长干到连长,带出了一支“卫国戍边模范连”。

而像他这样的“逆行者”,其实并不再少数,而且每年都会有。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今年高考志愿录取之后,湖南有一对双胞胎兄弟,哥哥考上陆军工程,弟弟进了国防科大,两人像商量好了一样默契报军校。

信阳有位660分的女飞行学员梁诗祎,从小练视力、修体能,目标就是开着战机守护祖国蓝天。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出圈方式”,但有些人不靠流量也能打动人心。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他们用青春、用汗水、用日复一日的坚持,撑起了这个时代最质朴的荣耀感。

或许,曾经让他们日夜跋涉的那座山,如今早已不是阻碍,而是勋章。

在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北漂、南下、内卷的当下,“魏凯伦们”却逆流而上,走进高原深处。

18岁少年为了走出大山,考上了国防科大,四年后却选择了回山戍边

梦想不是远离苦难,而是在苦难中建立起意义,这一进一出之间,不是轮回,而是升级。

谁说山里走出的孩子注定要低头,也许正是这些人,才最懂得昂首挺胸该有多难。

结语

你是否也曾在生活的某个拐角前望着“山”发愁?你有没有也想过,哪怕一步一步来,只要不停下脚步,总能爬到山顶?

欢迎留言说说,你人生的那座“山”,是什么?

参考资料

了不起!曾经的“搬砖男孩”毕业当军官,他还做了这个决定.央广网 [引用日期2020-08-22]

搬砖男孩”国防科大毕业后主动申请赴疆.中青网 [引用日期2020-08-22]

“搬砖男孩”毕业了,他交上这样一封申请书!.兰州新闻网 [引用日期2020-08-22]

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搬砖男孩”魏凯伦走出大山后主动申请戍边.央视网 [引用日期2020-11-26]

哥哥学导弹工程,弟弟考上国防科大,湖南双胞胎兄弟一起上军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