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美国一家典当店的老板埃文 · 凯尔(Evan Kail)在洋抖发布视频称,自己得到了一本二战时期的相册,其中有30余张照片记录下了侵华日军在南京的暴行。
这本相册,旋即在国际上引发轰动。埃文 · 凯尔被舆论包围,甚至多次受到极端势力的死亡威胁,但他最终还是选择顶住压力,将相册捐赠给了中国。
埃文此举得到了我国人民的热烈赞赏,他也因此获赠珍贵的国礼瓷,被视为正义高尚的国际友人。

其实埃文从头至尾没想过,一条短视频能掀起如此大的风浪。同样在状况外的还有无数的外国网友,他们完全无法理解,一本相册为何会引发国际级的政治博弈?
这实则关乎到一个概念:“第二次南京大屠杀”。
多年来,这场悲剧一再被隐瞒、被掩饰、被否认,但因为战乱年代证据保存不易,我国为人民、为世界还原真相的努力,始终阻碍重重。
历史事实和几十万条亡魂的冤屈,正随着时间逐渐被掩埋,是为对南京的第二次屠杀。
国外网友自然难以理解。在欧美国家,他们有无数的学术资料、艺术作品记录二战中欧洲、太平洋战场的惨状,这种史料的富足感,既令他们对东亚战场的遭遇一无所知,更无法理解几张照片何以被如此看重。

《辛德勒的名单》
而我们呢?无论是证据或是创作,始终匮乏到令人愤懑。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的规则里,不被重提的往事便等于不存在。

《信息快报》
这大概就是《南京照相馆》为何能够在暑期档强势突围,成为今年口碑第一大片的原因——
它清晰地向我们重申了,往事重提为何是必要的、关乎生存的。
第二次大屠杀,绝不被允许发生。

1937年底,侵华日军向南京进军,沿途烧杀抢掠,犯下滔天恶行。
而彼时南京城除市民外还汇聚了大量难民、逃兵,情况相当复杂混乱,在逃亡时便已发生许多踩踏、冲突致死事件。

日军渡过秦淮河
《南京照相馆》的故事便是在这样的乱世中开始的。
邮差阿昌(刘昊然 饰)未能逃到安全区,被日寇擒获。随军摄影师伊藤秀夫误认为阿昌是当地照相馆员工,因为正苦于没法及时洗出战场照片供日本报纸刊登,所以留下他一条命,让他专职为自己服务。
为了活命,阿昌也只能硬着头皮应下差事,住进了吉祥照相馆。

他本以为照相馆早已人去楼空,谁料老板老金一家其实都躲在地窖里,谋求一线生机。
于是阿昌和这一家人达成了合作。老金(王骁 饰)教阿昌速成冲洗相片的方法,完成日本人的任务;阿昌设法保护老金一家,分享日本人给的物资。

伊藤秀夫对阿昌现学现卖的手艺相当满意,还答应在他完成任务后,为他申请通行证出城。同行的翻译官王广海(王传君 饰)见有利可图,借机向军官谎称阿昌还有一位妻子,需要两张通行证。
随即,将自己无力照应的情妇、十八线演员林毓秀(高叶 饰)送进了照相馆,和阿昌当起“合约情侣”,等待来日一同跑路。

这还没完,随着林毓秀的行李箱被送进照相馆的,还藏了一位曾救过她命的逃兵宋存义(周游 饰)……
他是个靠装死逃出战场的小兵,一进入地窖便冷着脸威胁众人不要把他供出去,把贪生怕死写在了脸上。

没办法,自此,吉祥照相馆在日寇的眼皮底下成了一个临时避难所,汇集了各方来客。所有人的性命都系于阿昌之手,稍有不慎便是团灭。

仅从技术层面看,《南京照相馆》的设定就很精巧。它以小见大,围绕一群并非英雄豪杰的普通人,去还原最沉痛的一段历史。
而这种视角,反而避开了许多相似题材作品的弊病。它既没有过度吹嘘英雄主义,更不似《金陵十三钗》那样借特殊群体大搞景观化,而是力图呈现灾难中的芸芸众生相。
照片这个主题,则更是妙笔。
它本身是承载记忆、定格现实的媒介。在南京沦陷前,吉祥照相馆是市民生命重要时刻的见证者,红白喜事,生老病死,它收藏了无数人生的动人节点。

“吉祥”是中国人的朴素向往,不求大富大贵,只愿平安幸福。
可在侵略者的屠刀面前,一切都化作了烟云。
照相馆暗房中的红光洒在照片上,为它们抹上黑白相机无法捕捉的血色。

从这一刻起,吉祥照相馆被迫卷入了历史最黑暗的夹缝。从前它见证的是平淡的幸福,如今它要日日凝视反人性的残酷暴力。
也是借这一主题,《南京照相馆》郑重地翻开了我们早有耳闻却不忍细看的历史图册——
子弹穿过同胞血肉的定格瞬间。

鲜血染透哺育了祖辈的母亲河畔。

还有我们极为熟悉的,历史课本最不忍翻开的那一页。


这就是照相馆众人面临的处境。
保全性命已然是千难万险,更痛苦的是每天冲洗的照片中看到大量同胞的残缺尸体和头颅,里面还有自己的邻居,朋友,甚至亲人。
如何在面对这些灭绝人性的恶行时竭力维持镇定,在精神崩溃的边缘按住自己,继续等待根本看不到的希望?

1937年的南京无异于人间炼狱,在此并不存在真正意义的安全。
照相馆众人一方面承受巨大的负罪感,忍辱替敌人干沾满血债的勾当。


另一方面,还要顶着随时暴露的危险,见招拆招地处理各种突发情况。
阿昌与林毓秀这对假夫妻受邀去参加日军的入城仪式,扮演他们“仁慈统治下的幸福百姓”,供他们拍假照登报,以控制国际舆论。
而就在这个打着“中日亲善”的场合,一个襁褓中的婴儿仅因哭声太大,就被一旁的军人一把夺过,举过头顶摔死在地。
二人吓得失了神,愣在原地浑身发抖。而翻译官则捡起死婴塞进了林毓秀怀里,替伊藤秀夫完成了这幅一家三口合家欢的“温馨”构图。
且危机从不等人恢复元气,它钟爱冷不丁地把人推向悬崖。
正当照相馆众人还纠结于生存还是尊严时,日军高层替他们选择了命运:他们终于意识到,这些极度残暴血腥的照片,将有损日本在国际上的所谓“声誉”,不利于他们把战争正当化。
于是这类照片被禁止继续刊载,日本还特意派出本国的冲印师来到南京接手这些机密资料。
那见过这些照片的中国人呢?
电影里用了一个很浅显的比喻:当伊藤秀夫与阿昌大谈什么“国际友情”时,他轻柔地抚摸着死人堆里一头温驯的小狗。
在他的眼里,阿昌这样的中国人,不如一条狗更值得善待。
所以当日本冲印师带着全套最好的设备来到吉祥照相馆,局势瞬间就变成了困兽之斗。
你死我活,只有一种解法。
而谁也没想到,最终挺身而出解决了威胁的,竟是那个怯懦还带点混的逃兵。
他不是第一个血性觉醒的人,却是照相馆里第一个放弃苟且偷生的人。
而这也标志着照相馆众人的想法开始动摇了。
《南京照相馆》最重要的线索,是伊藤秀夫答允阿昌的那两张通行证。
通行证可以篡改信息,给别人使用。
但僧多粥少,他们中的多数最终还是将走向死亡,这是一开始就注定的结局。
《南京照相馆》最好的地方是诚实,它诚实地呈现了人自我保存的动物本能。
一开始,阿昌和老金都只顾自己生死,为一张日本人留的能暂时保命的字条而动手争抢。
老金妻子歧视林毓秀的下九流背景,林毓秀则惯以演技来应付人际,互相虚情假意。
当人们都卑微地苟且时,最低劣的反倒莫名骄傲起来。
翻译官王广海大声叫嚣着,活命的机会是他带来的,他不是汉奸,反而是英雄。
但《南京照相馆》把更多的篇章放在了从动物本能,到人性尊严的选择。
如果只把通行证当作逃亡的工具,它能承载的不过是微乎其微的两条生命。
但如果把它当作向世界揭露日寇恶行的渠道,他们便有机会在命悬一线之际对仇敌发起反击。
直到这一刻,我们才从日寇的眼神里看到一丝丝惶恐。
当然这绝非人性觉醒,甚至谈不上心虚,他们只是担心国际舆论“误解”了他们的好意。
伊藤秀夫在这一阶段的转变最值得玩味。
他因不敢杀人而选择成为随军摄影师,只负责记录日军的战绩。
甚至在前半段,你会觉得他是侵略者中少数留有人性的,至少他会在举起枪时迟疑,至少是他在千钧一发时给了阿昌活命的机会。
但电影有一个蒙太奇已经道出了真相:步枪上膛和相机装胶卷的镜头交错出现,对着无辜的平民射击也恰如按下快门一样轻易。
伊藤秀夫同样在杀戮,因为他也在把他人的死亡当作自己的荣耀。
而恰恰因为他一直维持伪善的一面,到原形毕露时,才更叫人心惊胆战。
这一人物可被视作“大东亚共荣”这类可耻谎言的具象化。
以真善美之名,行侵略殖民之实,满口仁义礼智信,实则做的尽是最龌龊的兽行。
这实为一种更极致的犯罪,是对全人类几千年文明的亵渎和辱没。

由此,我们得以窥见日本侵华战争中鲜少被提及一个片段——宣传战。
阿昌一行人想借纪实的照片揭露日军暴行,日本自然也想到了用摆拍的“亲善照”为自己洗白。

前者存世并不多,也因此会发生文章开头的故事,一本相册即可引发国际震动。
但后者,却实打实留下了不少。这些照片多展现日寇与中国人民(尤其是孩童)亲密无间的样子,由此美化侵略者的形象。

照片本是承载美好记忆、记录真实的工具,此刻却成为罪恶的保护伞、屠戮他人的凶器。
因此,照相馆的一行人是在打一场实打实的战争。他们和敌人的武器都是照片,且这足以改变历史的走向。

以防剧透太多,这里飘就不展开细讲,也不透露是谁最后逃出生天,把底片带到了人类面前。
但结果我们都知道了,这些照片向世界揭露了日寇的恶行,也为日后清算战犯提供了关键性的证据。
只是在电影里,抵达胜利也就是两个小时的跨度。
而在真实历史的时间线中,这段路中国人民还要走整整八年。

甚至于,可以说南京的第二次保卫战至今仍未打完。这段历史一直在被扭曲、涂改,许多人试图否认这片土地上真实发生过的灾难,试图再次堂而皇之地把“亲善”的谎言搬出来。
在作家张纯如的著作《南京大屠杀》开头,她写下了这样的句子——
“我突然意识到,不仅生命易逝,人类对待生命的历史经验同样不堪一击……成千上万的生命由于他人一时的恶念闪现而陨落,第二天他们的死亡就变得毫无意义。”
多少年之后,南京大屠杀从未离我们远去,死去的亡灵还在经历第二次的抹杀。
张纯如曾在电视上对峙时任日本驻美大使
在埃文 · 凯尔捐赠的那本相册中,其实不只有血腥的历史纪实,更多的反倒是一些日常的捕捉,甚至是战乱时代里依旧动人的中华河山、人民肖像。

其中许多地方如今仍在,如照片中那样宁静地立在原地,见证着中国一个世纪的风霜。
这不代表雁过无痕或已时过境迁,反倒因为河山壮美如旧,更令我们铭记这背后的不易。
《南京照相馆》中也有一个类似的设定,伊藤秀夫在拍摄战犯恶行之余还走访了南京许多名胜美景,拍摄了一本相册,希望阿昌替他标记上名字,好让他带回国当作战利品。
雨花台、挹江门、中山门、中华门……
阿昌愤怒地朝伊藤吼出这一个个祖辈所生活的地方,却没有让他带走哪怕一张照片。
“大好河山,寸土不让”。
这是一片伤痕累累又依旧茁壮的土地,生活着无数渴求尊严和幸福的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