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台湾雅虎奇摩等平台发起的“谁适合担任国民党主席”投票结果十分耐人寻味。令人惊讶的是,“其他或不知道”这一选项异军突起,以34.9%-36%的得票率占据榜首。这一数据反映出近四成参与投票的民众对于现有的候选人缺乏清晰明确的认同。是选民们心中另有理想人选,却未出现在候选名单上?还是他们对国民党当下的局势感到迷茫,不确定谁能真正带领国民党走出困境?这种不确定性,无疑给本次党主席选举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下一任国民党主席已经浮出水面?岛内网络投票超10万人,最高票不是卢秀燕,朱立伦结局已定


朱立伦和侯友宜(资料图)

一直以来被外界视为“人气王”的台中市长卢秀燕,此次在网络投票中的表现也引发了广泛讨论。她以27.7%-28.3%的支持率位居第二,然而,这一得票率并未突破三成。卢秀燕在地方治理方面确实有着不错的口碑,台中在她的治理下取得了一些成绩,其“非典型政治人物”的形象也吸引了不少中间选民。可她在面对党主席选举这一重大议题时,始终保持着“不明确表态”的策略,这让部分选民觉得她过于“精于政治算计”。此外,在浅绿选民群体中,对于她的“柔性路线”态度也摇摆不定,这些因素都导致了她的支持率难以更上一层楼。

相比之下,现任党主席朱立伦的支持率仅为6.9%,可谓是处于低迷状态。回顾他的任期,在“大罢免”等事件中的领导表现饱受争议,这些负面事件极大地消耗了党内以及民众对他的信任。而在2024年“大选”中失利的侯友宜,此次支持率为7.6%,排名第四。2024年的失败让蓝营内部对责任归属问题争论不休,侯友宜也因此受到牵连。蒋万安的得票率为11.5%,略高于预期。作为台北市长,他的“都会型政治”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部分选民的认可,但国民党内部长期存在的“地方派系与中央主流”之间的矛盾,依旧是他难以轻易突破的障碍。

从热门候选人的动态来看,卢秀燕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她的幕僚以及台中市党部主委颜文正多次出面否认她“无意参选”的传闻,但她本人依旧保持低调。她似乎在等待一个最佳时机,8月23日的“大罢免”第二轮投票或许就是她关注的焦点。

朱立伦在此次党主席选举中的处境则较为尴尬。在“大罢免”首轮遭遇惨败后,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转变。从最初坚持要完成任内目标,到迅速宣称要“坚定交棒”,不仅在中常会明确了选举的时程,即9月开始登记、10月进行投票,还与卢秀燕就“接班议题”进行了密谈。这一系列举动,表面上看是为了缓解党内对他的倒戈压力,但也有不少人质疑他是否会以“没有合适候选人”为借口,延期卸任。毕竟,他任内经历了“蓝白合”破局以及2024年“大选”失利等重大挫折,如果继续连任,必将面临党内更为激烈的反对声音。就目前网络投票的支持率来看,他连任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下一任国民党主席已经浮出水面?岛内网络投票超10万人,最高票不是卢秀燕,朱立伦结局已定


侯友宜(资料图)

除了卢秀燕和朱立伦,还有一些未参与此次网络投票的人物,对选情产生了隐性影响,比如赵少康和韩国瑜。在此次投票中,高达35%的选民选择了“无明确选择”,这部分选民的意向被普遍认为与赵少康、韩国瑜等实力派人物相关。赵少康掌握着中广集团等媒体资源,他的“战斗蓝”形象深入人心;韩国瑜则有着强大的基层动员能力,其“庶民政治”的标签也吸引了大量底层选民。他们虽未直接参与此次投票,但他们的存在无疑给这场选举增添了更多变数。而彰化前县长卓伯源(得票率2.8%)、孙文学校张亚中(得票率3.4%)等代表“老牌地方派系”与“理念型候选人”的低支持率,从侧面反映出国民党正在经历从“派系分赃”向“强人领导”模式的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卢秀燕的“中间路线”恰好有可能成为调和各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深入剖析此次选举背后的深层原因,我们可以发现国民党面临着诸多矛盾。首先是选举制度与民意之间的脱节。当前国民党主席选举规定,候选人需要获得3%党员的联署,大约1.5万人,才能完成登记。这一规定使得基层选民的声音很容易被少数派系所操控。而此次网络投票中“非建制选项”的高票,恰恰反映出年轻选民以及泛蓝支持者对这种“封闭提名机制”的强烈不满,这也迫使国民党必须对选举制度进行改革,以更好地吸纳民意。

其次,2028年台湾地区“大选”的压力,也让国民党在此次党主席选举中面临着艰难的战略抉择。如果卢秀燕当选,意味着国民党将延续“地方诸侯领军”的模式,试图复制2018年“九合一”选举的胜选经验;而若赵少康等“战斗蓝”上位,国民党则可能会转向更为激进的“反绿”路线。但从此次网络投票结果来看,选民们对于未来路线尚未形成明确的共识,这也凸显出蓝营在“稳健改革”与“激烈对抗”之间的摇摆不定。

再者,民进党发起的“大罢免”行动对国民党产生了巨大冲击,也让国民党意识到自我重塑的紧迫性。在2025年的“大罢免”战役中,尽管国民党守住了24席民代,但朱立伦领导下的中央党部在应对过程中表现出指挥失灵的问题。选民们迫切期待新的党主席能够重建高效的“战斗体系”。然而,卢秀燕的“低调观望”以及朱立伦的“急于卸责”,恰恰体现出国民党内改革派与现状派之间激烈的博弈。

随着9月选举登记期的临近,诸多关键变量将逐渐浮出水面。8月23日“大罢免”第二轮投票的结果至关重要,如果卢秀燕能在此之前表态参选,并且国民党在投票中取得佳绩,那么她将借助这股胜利的东风,凝聚更多支持力量。反之,如果她继续保持沉默,可能会引发党内“换马”的呼声,为赵少康等半路参选者创造机会。此外,朱立伦阵营的一些“放话测试”行为,比如散布“卢无意参选”等谣言,也会进一步加剧选情的波动。

下一任国民党主席已经浮出水面?岛内网络投票超10万人,最高票不是卢秀燕,朱立伦结局已定


卢秀燕(资料图)

对于国民党而言,此次党主席选举可谓是一场“生存之战”。新任党主席将掌握2026年县市长提名的关键权力,这直接关系到2028年“大选”的基本盘。若卢秀燕当选,她需要向党内和民众证明,自己的“地方治理能力”能够转化为整合全岛力量的能力;若出现“黑马”当选,新主席则需迅速弥合党内的分裂,重新凝聚向心力。此次网络投票所呈现出的“混沌结果”,实际上正是国民党在民进党持续压制下,渴望变革却又方向不明的真实写照。

在两岸议题方面,尽管此次网络投票并未直接涉及,但从候选人的一些表态中仍可窥见端倪。卢秀燕的“柔性表态”,如支持赖清德关税谈判,以及张亚中明确坚持“九二共识”却获得低支持率,这暗示着国民党在统“独”议题上依旧倾向于采取“模糊化”策略。这种策略虽然有可能争取到中间选民的支持,但也存在失去深蓝基本盘的风险,这无疑将成为未来选战中的一颗“不定时炸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