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总统特朗普在英国访问期间突然抛出震撼性言论,声称要重新夺回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他毫不掩饰地表示,这个基地距离中国的“战略要地”只有一小时航程,具有重要战略价值。
面对这一表态,阿富汗塔利班政府的回应异常强硬。从国防部长到总参谋长,整个塔利班高层一致表示:已经做好武力对抗准备,不惜再战二十年,绝不允许美国重新控制这个邻近中国的战略要地。
四年前美军从阿富汗撤离的那场“喀布尔大溃败”,虽然发生在拜登任内,但最初与塔利班签署撤军协议的正是特朗普本人。
特朗普在记者会上反复强调巴格拉姆基地的战略价值,但他最直白的理由则是:“该基地靠近中国的核武器设施,只有一小时航程”。
重新控制巴格拉姆基地,可以在中国西部边境打入一个楔子,既能近距离监视中国,又能作为向中亚地区渗透的跳板。
塔利班方面强调,与世界大国的合作应在“伊斯兰原则框架内”进行,阿富汗人“永远不会接受外部压力并将与任何势力作斗争”。
他们指出:“世界大国应当认识到,他们是在武力的影响下离开阿富汗的,而不是按照政治协议”。
该基地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战略位置——距离中国西部边境仅一小时航程,同时也靠近中亚多个前苏联共和国。这一地理位置使其成为监视中国和中亚地区的理想据点。
特朗普公开声称该基地靠近中国的“战略要地”,甚至明确表示“不能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这充分暴露了美国的地缘战略意图。
如果美军重新控制该基地,将能够近距离监视中国西部地区的军事活动,甚至可能对“一带一路”倡议中的中亚、南亚通道产生干扰。
塔利班如此坚决地拒绝美国要求,背后有着多重考量,塔利班当年能够击败美国扶持的政府,依靠的就是“带领阿富汗人民反抗外国侵略者”的旗帜。
如果现在掌权后反而允许美军返回,无疑会动摇其执政合法性,甚至可能引发国内民众的强烈反对,巴格拉姆基地作为过去二十年美国军事占领的核心象征,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
其次是与大国的关系考量。塔利班迫切需要国际社会的承认,特别是中国和俄罗斯这样既能提供实际帮助又尊重其主权的大国。
特朗普公开表示要用巴格拉姆基地来对付中国,如果塔利班同意,必将破坏与中国的关系。拒绝美国,则能向中俄表明自己的独立立场,赢得信任。
阿富汗副发言人哈姆杜拉·菲特拉特曾明确表示:“临时政府希望与该地区各国保持良好关系,并认为扩大与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对各方都有好处”。
对于特朗普的言论和塔利班的回应,中国表明了明确立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方尊重阿富汗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阿富汗的前途命运应掌握在阿富汗人民的手中”。
林剑进一步强调:“在地区渲染紧张、制造对抗不得人心,希望各方为地区和平稳定切实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一表态体现了中国一贯的外交政策原则。
中国在阿富汗问题上的关注点是地区稳定与合作。正如俄罗斯驻华大使安德烈·杰尼索夫所说,俄中两国密切关注阿富汗在美军撤出背景下的局势发展,就该问题表示担忧,并保持紧密沟通。
近年来,中国多次向阿富汗提供援助物资,支持该国重建工作。这种务实合作的态度,与美国的军事干预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特朗普言辞强硬,但美国要想真正重新控制巴格拉姆基地面临巨大困难。从军事角度看,阿富汗是个内陆国家,美军进入必须经过周边国家。
目前,中国、俄罗斯、巴基斯坦等阿富汗邻国都不太可能为美军提供通道。即使有个别小国可能动摇,也难以形成足够支持。
美军撤离几年来,基地内精密的导航和起降设备缺乏维护,可能已经严重损坏甚至报废。在没有地面配合的情况下,美军直接空降占领的风险极高。
此外,特朗普的真正目的可能并非实际军事占领,而是通过极限施压策略,迫使塔利班在其他问题上做出让步,但塔利班的强硬回应显然打乱了这一算盘。
美国试图遏制中国发展,需要周边国家的配合。但随着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关系的深化,美国这一战略实施起来越来越困难。
阿富汗也在积极推动与中国的合作,本国矿产开发和基础设施项目都深度绑定中国资源。这种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让阿富汗选择拒绝外部军事干预。
同时,整个地区的力量平衡正在向多极化转变。巴基斯坦与沙特最近签署的共同防御协议就是例证,该协议包括由巴基斯坦为沙特提供“核保护伞”,直接改写了中东安全格局。
阿富汗塔利班政权的强硬立场,体现了阿富汗民族主义的觉醒,也反映出新兴大国和传统霸权国家之间的战略较量。
对塔利班而言,巴格拉姆基地不只是一个军事要塞,更是国家独立的象征、实现经济自主的关键,还有意识形态层面的精神标志。
特朗普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性格,与塔利班想要与美国缓和关系的现实需要,可能促使双方未来达成某种协议。
对美国来说,它是地缘战略的重要棋子;对阿富汗而言,它是国家主权的象征;对中国来说,它关系到西部边境的安全。
塔利班方面“不惜再战二十年”的强硬表态,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决心,也反映了地区国家越来越能够基于自身利益做出决策,而不是单方面听命于大国安排。
参考信源:
特朗普计划重新夺回位于阿富汗的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并硬扯中国,外交部回应——2025-09-19环球时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