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报新闻】
海报新闻记者 张玉升
写在前面:
11月9日至11月21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以下简称十五运)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我全程参与报道了此次全运会。期间,我个人亲历了好几个有趣的故事,现整理记录下来,以铭记近两周的十五运时光。
“请问过去一周来,你们添加了几位媒体老师的微信?”
“你们是学新闻的,如果不去尝试开个号,未来靠什么能力从事这一行呢?”
11月8日,是第26个记者节,在十五运主媒体中心,主办方特意制作了硕大的主题蛋糕,来自全国各地的很多媒体同行,都热热闹闹地参与了活动。
我没有赶那个热闹。于我而言,这一天,就是平静而寻常的一天。
当天上午,惠州一位赛场接待人员向我表示节日祝贺,顺带问我度过多少个记者节了,我在微信上回他:今年是我从业三十年,你说是多少个呢?
我的回答超出他的预期,我们不约而同发出大笑的表情包。
在我内心,数字不重要,重要的是做了什么,怎么做的。
当天下午,我来到主媒体中心,领取一些资料,熟悉一下环境,为未来工作做下准备。
我拿出手提电脑,准备链接Wifi,却没有顺利接上,求助旁边的志愿者,两位女生走过来,热心地帮我查找问题,找来技术人员,最后成功接上了。
谢谢她们之余,我随口询问,你们是哪个大学的,在上大几?
她们告诉我,是广州某知名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在读大二,一个是播音主持专业,另一个是新闻学专业。
我接着问那个播音主持专业的女生,你们既然是传播学院的,个人有没有尝试做个短视频账号?
这个播音女生回答倒也实在:我对短视频不太感兴趣,没有做呢。
她的回答,激发了我的好奇心:“那你对什么感兴趣呢?现在AI来了,还需要那么多的播音主持吗?”
我的追问,让她有些诧异,沉默不语。
我接着问她俩,现在早已进入新媒体时代,特别是短视频如火如荼,你们不去试水,不去接触,不去掌握一些技能,那两年之后,甚至五年之后,靠什么技能就业呢?靠一张文凭吗?
两人继续沉默。
“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发现并发挥自己的兴趣是很重要的。即使你当下对短视频不感兴趣,但未来大概率,你们肯定要跟短视频打交道呀……”
接下来,我跟她们分享了一个面试案例。
面试的双方,一方是她们的师姐,一位研究生毕业的女生;另一方,是我。
话说那是在四年前,我所在的媒体,要在南方招聘记者,我作为南方团队负责人,自然身兼第一轮面试的任务,等我挑选好意向人选后,再提交总部走第二轮面试。
我先在网上多个招聘平台,翻阅数百份简历,挑出一些不错的人选,相约见面交流。
这两位女生的师姐,当时研究生毕业,我们先电话交流,加了微信,她说一周之后有空来见我,我说好。
一周后,她如约来到办公室,有趣的面试开始了。
面试伊始,她一副等着我提问的架势。
我说,我已经看过你的简历和作品了,我了解你的情况,应该多过你了解我们的情况,请问你有什么问题想问我吗?
这是我面试的习惯流程,面对每一个应聘者,我都是让对方先提问,她来问我来答。
这个女生,没有想到我如此出招,有些措手不及,回复我:我没有问题。
哎,有点意思,没有问题。
我忍不住问出第一个问题:请问你对我们单位,还有我个人的情况,有了解吗?
她实话实说:不好意思,不了解;我觉得这些情况,不应该是入职之后才去了解的吗?
有趣的回答,有趣的逻辑。
我接着追问,请问你凭什么觉得能够入职呢?就凭一张研究生文凭吗?
我的追问,在她听来或许有些不太礼貌,但于我倒是实话实说。
她不语。
我缓和一下气氛,接着再启发她:你可以问我薪资、工作职责什么的。
她继续摇头:我没有问题……
交流至此,我当即表示,那好吧,面试结束,谢谢您,耽误您的时间了。
请问,这场面试,有没有超过三分钟?
接下来,我跟这两位大二女生分析,这场面试为什么短暂结束——
我要招的,是一个记者。她加我微信已经加了一周了,我在微信上已明确告知我是谁。她再忙,总也有时间,抽空去搜一下我们单位,搜一下我的名字,只要去搜索,我的职务作品,在网上都有。
再一个,来面试,面对我,有没有想过,我其实就是未来工作中她将遇到的一个核心信源,面对核心信源,没有问题,那请问怎么完成采访呢?
第三个,一对一交流,即使我的面试流程超出你的习惯,我也给过你机会,让你问我薪资待遇等问题,但你就是不问,这是任性呢,还是应急能力有问题?
我跟两个女生说,我不知道她们的师姐当时怎么想的,我也不想去了解。
“现在的主流媒体,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绝大多数形势都很严峻,很多单位都在裁人,对新人的要求格外苛刻,一旦入职就要能上手,就要能扛活,请问你们知道这个形势吗?”
看着她们沉思的样子,我忍不住继续提问:
——你们来新闻中心做志愿者一周多了,请问添加了几位媒体老师的微信?
——你们有没有想过,来新闻中心做志愿者,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她们继续沉默。
我干脆来个自问自答:
——到新闻中心实习,最大的收获,其实是来来往往的这些媒体老师。十五运来了,新闻中心一下子汇聚了来自全国各省区主流媒体的媒体记者,这些人基本上都是各个单位的主力记者,都在一线从事采访、写作、拍摄以及剪辑等各种工种……
——你们每天可以去搭讪、去认识并添加媒体记者们的微信,哪怕一天加一个,两周下来,就可以认识十几位老师,这些老师,未来极有可能有会是你们入行的贵人,你们有什么困惑,我们作为过来人,一般都会给你们解答的……
——如何去搭讪呢?我建议你们就凭个人眼缘,你觉得哪位老师和善,你就去自报家门,说是学新闻的大二学生,想认识留个联系方式……
听我说到这里,两位女生倒也实在,拿出手机,询问能否加我的微信,并称我是她们在新闻中心添加微信的第一个人。
我笑着回复她们,当然可以加,但我有两个小作业,也希望你们去完成。
第一个,每天抽空拍一拍新闻中心,记录一下不同的媒体记者的工作状态,然后剪一个VLOG,个人练练手,主办方也需要;
第二个,如果觉得我今天跟你们的交流,有触动你的地方,可以尝试拍一个口播视频,你们俩互相拍,场景不限,时长不限,剪好后发给我看看。
至此,交流告一段落。
两位女生在微信上表达了一番感谢,并表态会完成小作业。对了,她们都是05后,未来新闻行业的新生力量。
次日,十五运正式开赛,我开始了繁忙的采访报道工作。
直到写作这篇随笔前夕,我又想起这次交流,想起给她们留的作业。
时间已过去了十五天,十五运已经结束,我没有收到任何视频。
直到11月23日18时12分,其中一位女生跟我联系,发来了她的口播视频初样,并附带一个流泪的表情。
我打开视频,她呼吁同学们一定要在大学就开始玩自媒体,去做吧,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
我一时陷入语塞,不知道怎么回复她。
本文来自【海报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