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许多人,第一次踏足这里的心情,跟一百年前远道而来的外国人其实没区别。得走一趟天安门,才觉得心里那桩事算圆满。相机举起,对着天安门城楼下的那幅毛主席画像拍一张,有点像是做了一次仪式。只是,又有谁会细琢磨,那张挂在天安门的画像,其实每年都在变呢?你以为那个伟岸的身影岁岁如一,其实秋风起时它总是悄悄地换新的了。这事说出来,很多人都反问,真的假的?
刚建国的时候,天安门上的那幅画其实并不是一成不变、定于一尊的。有人甚至指出,最早有一版画像刚刚挂出来没几天,就招来不少议论。理由很简单“毛主席怎么只看得见一只耳朵?”不光是耳朵,照片、角度、帽子、衣领,竟然全都成了议论的焦点。
时间翻到1949年秋,整个北京城都在为新中国的成立忙得热火朝天。谁都知道,这回得有点“新”气象,毛主席画像更不能马虎。可画像谁来画,照片怎么选,讨论反而不少。周恩来这人向来细致,他组织摄像师,给毛主席拍了一大堆正面照片,目的是留一张正儿八经的参考照。中国人做事不能太随意,新中国的大事也得看着庄重。可惜,毛主席却觉得照片太过呆板,一点都不“活”。
其实他骨子里就是那个诗人。他觉得自己太拘束,太不像真实的人。周恩来就又转了一个圈子,从毛主席平时的生活照里翻。终于挑到一张,别人都还没觉得怎么好,他已经拿去请毛主席定夺。果然毛主席一笑得畅快“就是这个!”不怕别人不理解,领导喜欢就行。
画师的事也有点戏剧。很多人觉得这种事应该找个成名已久的大师,但最后选出来的人,叫周令钊,反倒是个年轻的画家。新兵上阵,难免发怵。6米多高的画要一笔笔画出来,风一天到晚不停地刮,画架沉得快赶上一辆小汽车。画师自己也有点紧张,画到一半还得下画架,快走到远远的地方跟照片比——不像就得重来。
每天日出爬上去,日落才肯放手。有的时候,画到一半颜色不对,只能干着急。那种细小的焦虑,谁经历过谁懂。好不容易画完了,聂荣臻跑过来瞧,说毛主席领口得扣紧一点,庆典嘛,不能太随意。画师头天晚上加班加点修好,第二天天不亮就交差。众人看得很仔细,心里的那点儿紧张自己才懂。几乎每次大的工程最后都赶在最后一刻,历史书不会写的细节,现场的气氛能把石头也压软。
大会那天,大家欢天喜地,但偏有细心人。如果按现在自媒体的眼光,那会微博还没流行估计也能刷出几百条评论。有人觉得帽子戴得太低,意思是不是“看不远”?意见很犀利,谁都不敢小瞧。领导也没想到老百姓这么关注这些细节。
只有领导们才懂得,国家的每一步都在细节里拉扯。下回还得换照片。这个时候,辛莽——你说这名字怪不怪,他正好接了任务。有人说他画油画比别人细腻,他自己倒爱说自己胆子小,先三思再下笔。他找来照片,要选那种能突出神情但不过分装腔的,就挑了一个免冠微侧脸照。眼神坚定,嘴角带点笑,只是照片某一面阴影大了点。
这回,三五个人帮着画画,全国都瞅着,辛莽变得越发小心。五一节正式挂出来的那天,领导们拍板说“好”,舆论却又来新花样。有群众说主席是不是看得太高,不接地气;更有甚者说侧脸仅一只耳朵,怕是暗示“偏听偏信”?这样的质疑用今天的话简直是杠精附体,可一旦沸沸扬扬,您还敢不搭理吗?
正赶上国家提倡批评与自我批评,这些质疑没法随便带过。大家跑去找新照片,这一次终于选了一张“举重若轻”的——毛主席和一帮战士同框,脸上没紧张,也不是过度严肃。画师们赶工,再三请示。等新像画出来,毛主席本人都点头,那才是真正“标准像”。
此后数年,真正稳定的只是画的风格换了标准。张振仕接手的11年里,每年都得作些润色,但基本算是传承。这里面的经验,大多存于画师的口耳相传,没人会写成教科书——也没人规定哪一步算完美。实际上,偶尔会有笔误、掉色、角度不太准,可彼时社会仍惊叹“庄重”“像”。无人觉得这有问题吗?有的,但社会气氛很难容下一幅完善的画像。
1966年,王国栋走上前台。他之前名气并不大,不比前任。时代变了,每年节日才挂的画像成了全年常驻,图片受风雨摧残,手工绘制总有磨损。王国栋跑去哈尔滨找大工厂,用上幅宽的亚麻油画布,又换上“中国银珠”颜料,色彩保得住,不易褪。一次画三遍、四遍,每一遍定一个小目标,一年年累出来的经验。
其实也没人规定画面该多完美,王国栋私下说自己只做了这一件事,但谁做得比他好?后来的画师几乎都是临摹王国栋的标准。老百姓看见的其实一直是那个气定神闲、面朝前方的毛主席。王国栋说得再多,不如他的专业来得实在。
这些画像,从来不是简单一张肖像。中央领导那会儿,哪能想到毛主席哪怕多露半颗牙都有人指指点点。有一年画师辛莽吃饭时随口问了句“是不是要加点和蔼?”吓得助手晚上都没睡好。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份要求极高的职业,有一点小错就可能引发全社会的讨论,那感觉就像今天写段子被网友抓包一样焦虑。
不同画师,不同风格,但背后的压力和荣光是一样的。有的人做了一辈子的画师,临了说“其实我每次都怕画错了被批评”。可换个角度,毛主席画像的“标准”,其实没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体系。谁都能琢磨出一套标准,关注的却全在那些细枝末节。我有时候也纳闷,为什么有的意见被重视,有的却被冷处理?
老百姓的眼力永远比领导要毒。天安门头顶上的画,代表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昭示着中国持续前行。是信仰?可能吧,也有人抱着打卡的心思。邓小平曾对外媒这幅画会一直挂着,它是一种象征,但象征什么,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
天安门的画像一年年在变,你能决定喜欢哪一版吗?你问我,现在挂着的毛主席画像,是不是最一幅,我也说不上。可是你明白,几十年间,那些画师的心血和小心翼翼,藏在每一条高光阴影里。天安门,不仅是全国的门,也是历史流变的门。横竖挂在那里,谁也抹不掉,那是一种气派,也是一种难以言表的承载力。
这张画像还会挂上多少年呢?它留给后人的,恐怕不止是颜色和形象,还有一代又一代人为国家认真琢磨的、属于这个时代的心思。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