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党中有这么一位将领,他的文化水平非常高,如果不从军甚至可以去专门研究学术。
他一天仗都没有打过,却差一点就成为了开国上将。毛主席对他的评价非常高:“古有孙子,今有郭子,他的水平不亚于我。”
周总理更是表示:“他在军事理论界的地位,和郭沫若先生在革命文学界的地位是等同的。”
那么此人到底是谁,他到底做过什么呢?
天生高参命
毛主席口中的这个人名叫郭化若,1904年8月10日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和我党的很多将领不同的是,郭化若不是农民。
他是城市贫民出身,家庭是根正苗红的工人,但是郭化若本人则并非工人出身。郭化若的父母虽然贫穷,但是却很重视对郭化若的教育。
这种重视,甚至到了一种匪夷所思的程度,为了腾出更多的钱给郭化若读书,其父母先后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送人。
即便是这样,郭化若在读书的同时也必须做工养活自己,他的父母给他找的工作是在一家报馆抄写通讯。
挣得确实不多,但是至少可以解决郭化若自己的温饱问题,而且勉勉强强也能算作文化领域的工作,对他的学习有些许帮助。
郭化若就这样读完了自己的小学课程,并且报考了福建省立第一中学,虽然他的成绩确实很好,考上也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奈何家里实在没钱。
无奈之下,郭化若只能放弃进入福建省立第一中学,而是前往福州农林学校预科班学习,一年后就转入本科。
可惜好景不长,郭化若又没钱读书了,这次他连福建农林学校都读不了,无奈之下只能辍学走人,因为没脸回家,郭化若流浪到了广州。
广州有一个福建会馆,多少能接济一下在广州的福建人,当然,接济也是有条件的,你可以说时运不济,但是至少得有翻盘的希望。
但若是大字不识一个的贫民,谁也不愿管,郭化若恰恰就属于前者,至少他还有文化,而且也能养活自己。
平日里替别人代写书信,抄写一些文稿,写一写碑文,总归还是能够活下来的,一年之后的1924年,郭化若在广州加入了当时如日中天的国民党。
郭化若参加革命的原因很简单,他是一个好学生,一个知识分子,他最希望的就是一张安静的书桌,可是这世道给不了他,他只能自己争取。
1925年,郭化若又考上了黄埔军校第四期炮兵科,黄埔军校不需要学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算是他这种贫家子弟最好的出路了。
当时的黄埔军校里除了国民党之外,也有周总理、陈赓等我党党员,郭化若在这些人的影响下,也在当年的11月加入了我党。
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国民党是允许自己的党员同时加入我党的,当时我党的很多人其实也有国民党籍。
1926年“中山舰事件”后,郭化若就退出了国民党,成为了公开的我党党员,因为郭化若的成绩太过优秀,蒋介石曾经两次下令郭化若当自己的参谋秘书。
但是郭化若觉得蒋介石早晚要背离革命,所以始终都没有接受蒋介石的任命,执意要上战场。
后来就有人开玩笑称:“郭化若天生就是当高参的命,不是毛主席的高参,就要当上蒋介石的高参啦!”
但是历史没有如果,郭化若仍然还是坚定的选择了我党,1927年两党决裂之际,郭化若没能赶上南昌起义。
他是在起义部队进入广东后,自己追上的部队,当时南昌起义几乎可以说已经失败了,很多人默默脱离了。
但是郭化若却主动追了上来,可见他参加革命的心,绝对是坚定且真诚的。
那么郭化若和毛主席,又是如何相识的呢?
不亚于我
郭化若是一个人才,我党对于人才的态度向来都是术业有专攻,郭化若是理论专家,所以最好不要上战场,他也就这样被送去苏联继续学习。
巧的是,郭化若在苏联学习的也是炮兵,但是他后来却没怎么真正的上过战场,也没有真正的指挥过炮兵。
郭化若和毛主席的相识则是缘于一封信,结束苏联的学习后,郭化若就被安排到红四军工作。
1929年9月,郭化若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谈到了红四军未来的发展问题,写得很有见地,毛主席甚是欣赏。
于是他专门见了郭化若一面。
他还说道:“你是福建人,但是却不是‘浮见’,却是‘深见’,深可见底的。古人说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我说秀才一出门,更知天下事,你到苏联这一趟是没白去,也许真是旁观者清,在苏联看国内的情况,甚至比国内的一些同志还要清醒,难得,难得啊!”
1930年初,红四军撤离闽西,郭化若调任红四军军部参谋处处长,开始在毛主席和朱老总身边承担一些参谋工作。
自此之后,郭化若就基本上没有离开过毛主席的身边,在此期间,郭化若还做了两件大事,帮助红军建立了两个单独的兵种。
1930年9月,红一方面军撤围长沙,回师江西的途中,路过了安源煤矿,队伍顺势就在煤矿工人中筹款并且扩大队伍。
郭化若无意间发现,煤矿工人出身的红军战士,大多都掌握爆破技能,而且还能搞到很多的炸药。
他随即便向毛主席汇报,建立基于煤矿工人队伍,成立一支工兵队,后来这个任务就被交给了郭化若负责。
10月4日攻打吉安城期间,这支工兵队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国民党被打得直呼红军有了新式武器。
可以说,郭化若就是我军的“工兵之父”,但是这还是只是郭化若50%的贡献,他一下子可是整出来了一个“双胞胎”……
担任参谋处长期间,郭化若发现参谋处非常缺少电台,于是下令将所有缴获的电台,无论好坏全部都要妥善保存。
郭化若又基于10名被俘的国民党电报员组建了红军的第一支无线电队,该部也成为了我军建立无线电通信和技术侦察部队的起点。
该部也是由郭化若直接领导的,无线电队还负责抄收国民党中央社等新闻媒体发布的消息,这些消息的报头就叫“参考消息”。
之后的郭化若还在抗日战争期间提议建立了延安炮兵学校,这个一天没当过炮兵的炮兵专家,反倒成为了延安炮兵学校的创始人。
郭化若还在毛主席的安排下一直从事军事理论研究,专门负责主编《八路军军政杂志》,他本人在工作之余也在从事一些学术研究。
比如专门研究《孙子兵法》,毛主席说过,郭化若是国内研究《孙子兵法》的泰斗。
郭化若去给八路军指战员讲课时,毛主席还专门去给他背书:“你们尽管放心,郭化若不亚于我,这个不亚就是和我差不多,甚至超过我!”
参考资料
《毛泽东的军事高参郭化若》 卢品张 夏明星
《郭化若:毛泽东的“军事高参”》 王学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