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对特朗普放完狠话后,就有媒体第一时间放出消息,称德总理将率领一批团队来北京谈合作,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美欧贸易战升级,德国被逼到墙角
最近国际政坛上最让人关注的事,莫过于德国总理默茨突然宣布要带团队来北京谈合作。这背后的导火索,是特朗普政府对全球14国下达的关税通牒。当地时间7月8日,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在联邦议院直接对美摊牌,称欧盟可以与美达成贸易协议,但必须是公平的,否则将采取反制措施。
这话可不是随便说说的,眼下美欧关税谈判正卡在胶着状态,双方在汽车、钢铝等关键领域的税率问题上各不相让,特朗普甚至把“对等关税”暂缓期延长到8月1日,局势一触即发。 德国作为欧盟最大经济体,首当其冲感受到压力。数据显示,德国5月对美出口环比下降7.7%,汽车出口同比暴跌25%,连德国央行都警告可能出现经济收缩。更要命的是,美国提出的“基准关税”方案,要求对欧盟汽车维持10%税率,这对大众、宝马等德国车企来说简直是剜肉。
要知道,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早就叫苦连天,说关税不确定性让企业根本没法制定长期计划。 就在这节骨眼上,路透社突然放出消息,默茨计划年底率顶尖企业高管访华。这消息来得太巧了,刚好是德国副总理对美放狠话的同一天。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是德国在给自己找退路。毕竟中国连续八年是德国最大贸易伙伴,2024年双边贸易额超过2000亿美元,德国汽车、机械、化工产品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度极高。如果真的和美国撕破脸,德国必须确保在东方有足够的战略支点。
默茨访华背后的三大深层考量
默茨这次访华可不是简单的外交礼节,背后藏着三层深意。首先是经济自救。德国汽车工业正面临双重夹击:美国的高关税和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竞争。但换个角度看,中国又是全球最大新能源市场,比亚迪、宁德时代的技术和产能让德国企业垂涎三尺。路透社提到,默茨的代表团里有顶尖企业高管,很可能包括西门子、巴斯夫这些巨头,他们想在中国布局绿色能源、智能制造等新赛道。
德国环境部长莱姆克之前访华时,就和中方探讨过氢能合作,这次说不定会有实质性进展。 其次是政治博弈。默茨刚上任时曾喊出过“对华去风险”的口号,但现实让他不得不低头。王毅外长上周访问欧洲时,默茨特意强调坚持一个中国政策,还说愿与中方促进公平贸易。这其实是在向北京释放善意,为访华铺路。
更深层的是,德国想通过加强对华合作,在欧盟内部争夺话语权。法国总统马克龙最近也在推动“战略自主”,但德国作为欧盟经济引擎,若能在中美之间走出第三条路,就能巩固其领导地位。 第三层是战略威慑。德国副总理克林拜尔说得很明白,欧盟反制措施包括对美加征关税和限制政府采购。但光靠嘴皮子没用,得有实际行动。
默茨宣布访华,就是在向特朗普传递信号:你要是不松口,德国就加大与中国合作,减少对美依赖。要知道,中国是全球唯一能在新能源、高端制造等领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德国企业若转向中国,美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地位必然动摇。
中德合作将如何重塑全球格局
默茨访华若能成行,很可能会在三个领域打开新局面。首先是绿色能源合作。中国在光伏、风电的产能和成本上有绝对优势,德国则掌握核心技术和高端设备。双方可以像四川与巴伐利亚州那样,合作建设智能电网、氢能示范项目。比如成都京东方生产线和德国梅塞尔集团的工业气体合作,就是中德互补的典范。
其次是数字经济。德国正在推进“工业4.0”,中国则在5G、人工智能领域领先。王毅外长访欧时,双方就探讨过数据跨境流动、标准互认等议题。默茨若能带西门子、SAP等企业来谈合作,可能会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领域达成协议。 第三是全球治理。中德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欧盟核心国家,在气候变化、多边贸易体系等问题上有共同利益。
王毅外长强调中欧应成为“稳定之锚”,默茨若能在访华时呼应这一主张,双方可能会在WTO改革、供应链安全等方面协调立场。 不过,合作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欧盟内部对德国访华存在分歧,法国担心德国过于亲华会削弱欧盟整体立场,而东欧国家则对中国投资持谨慎态度。此外,默茨政府内部仍有“对华强硬派”,他们可能会在人权、新疆等问题上制造杂音。但从王毅外长访欧时的表态看,中方已明确划出红线: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反对将经贸问题政治化。
这场即将到来的中德合作大戏,本质上是全球格局重塑的缩影。当美国挥舞关税大棒时,德国选择在东方寻找平衡,这既反映了欧洲对“美国优先”政策的失望,也凸显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分量。德国在贸易战的硝烟中,也终于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合作共赢才是唯一出路。而中国,始终是那个愿意敞开大门、共谋发展的伙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