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敢想象吗?有一座城市,最窄不足30米,最宽也不过300米。
房子贴着悬崖修,河岸悬着成排吊脚楼。县城只有一条主路,勉强容得下两辆车擦肩而过,就连本地老司机,也不敢保证每次都能“全身而退”。
洪水、泥石流、落石.......这里的人几乎年年都要应对这些天灾考题。
这,就是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被称为中国最窄的城市。
01最窄城市,到有多窄
要抵达盐津,并不容易。先得飞到四川宜宾,从五粮液机场一路辗转到西门客运站,再挤上三个半小时的大巴,才能慢悠悠晃到盐津客运站。
一路上,屁股越坐越硬,车窗外的公路也越走越窄。
盐津,蜷在滇川交界的深谷之中,一条铁索吊桥横跨关河,把老县城的两岸连在一起。这座新村大桥,早在1964年就已建成,是盐津最早的一座桥[1]。

如今走上去,铁索依旧微微颤动,脚下的关河浑浊不清,裹挟着泥沙,还保留着不久前洪水来过的痕迹。像我这样恐高的人,走在上面,心里不免直打鼓。
关河在群山之间切出一道狭长峡谷,也让盐津的平地稀缺得可怜。

公路、铁路、楼房都只能“贴着河”走,共处一线。一眼望过去,盐津呈一条直线分布,也难怪大家调侃,一线城市可以是北上广深,也可以是盐津。

“一线城市是因为它窄,不是因为消费高。”老县城里一家小吃店的老板笑着解释道,“地理位置限制了,修不开。”
当地媒体也曾形容:这座县城最窄处不足30米,最宽处也不过300米 [2]。而真走进来,你会发现,它比数字描述的还要更窄。

和大多数地方不同,盐津老县城只有一条主路,两辆车并排时几乎要“贴脸”,行人也只能紧贴着路边小心通过。

我们甚至带了把皮尺,趁着暂时没有车,赶紧在斜坡上一量——只有五米宽。

街道拥挤,楼房也不得不紧紧贴在一起。站在街头抬头看,感觉隔壁阳台伸出手来,能直接递碗米线过去。

有的楼房建在“悬崖”上,更有不少房子索性“贴”着河岸生长,五颜六色的吊脚楼在峡谷间错落排开,成为盐津独特的一道风景线。

这些吊脚楼是怎么建造的?
桥边的大爷停下脚步,指着河岸边的吊脚楼解释说,要先在河岸边打孔,再把钢筋混凝土的柱子深深埋进去。

我们顺着望去,眼前的柱子已然高耸,而在地下,还要再延伸二十多米。也正因如此,洪水再汹涌,这些吊脚楼依旧挺立至今,从未被冲走。
02没有几分胆量,不敢在盐津开车
顶着“最窄城市”的名号,为了方便游客观光,当地修建了“吊钟岩”观景台。在盐津,遇到的许多人都向我们安利:“观景台一定要去!”
于是我们打上一辆出租车,循着推荐出发了。
盐津大概是最考验司机技术的城市了。这里道路狭窄,倒车拐弯难度极高,稍不留神就要卡在路口。还有些道路紧贴悬崖而行,没有几分胆量,真不敢在这里开车。

去观景台的路也一样惊心动魄。司机带着我们从小道蜿蜒而上,全是又窄又陡、弯度极大的山坡。我们正感叹司机娴熟的车技时,前方突然被落石堵住了去路。

这里正处在云贵高原与四川盆地的交汇地带,河流深切,斜坡遍布,岩土体松散破碎。在一些山区,滑坡、泥石流、落石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 [3]。

车子倒着退回去,司机换了条山路继续前行。我随口调侃:“这路窄成这样,不会常出交通事故吧?”司机哈哈一笑:“一般不会,大家注意点开就行,没啥问题。”
话音刚落没多久,在一个上坡转弯处,我们和一辆冷藏车迎头相撞。

所幸人都无碍,只是车头被剐蹭了一些。可见,即便是经验老道的司机,在盐津的山路上也未必能全身而退。如果是自驾的游客,更得小心开车。
司机大哥很快为我们换了一辆车,终于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吊钟岩观景台。

这里,可以把整座老县城尽收眼底。从无人机的视角俯瞰,老县城的狭窄一览无遗,公路、铁路、楼房全都紧贴着河岸排开,哪怕想拓宽,也无从下手。

为了突破老城狭窄地形的限制、同时规避地质灾害风险,早在 2009 年,盐津就开始谋划县城整体搬迁。如今,这里形成了“一城三片区”的规划格局,将县城划分为老县城、黄葛槽新区和水田新区 [4]。

和峡谷里拥挤的老县城相比,那边的街道更开阔,楼房也更整齐。像是水田新区,不少山区居民搬到这里安家,房价便宜,还有政府补贴。
03老县城和盐津人,才是这座城市的精髓
不过,让人意外的是,新区虽然拔地而起,但盐津最热闹、最有烟火气的地方,依旧在老县城——哪怕街道逼仄,却仍汇聚着最繁华的商铺与人气。

“这才是我们所谓的根”,在东风大桥拍照时,一位盐津一中的英语老师凑过来和我们聊天时说到。
旁边的一位大姐也接过话茬:“像老街这些人,叫他们搬去水田,都不愿意。”她说,盐津人祖祖辈辈都在这儿,哪怕洪水来了,也只是打扫干净,再继续住下去。

老街的节奏从未改变。肩挑担子的吆喝声此起彼伏,卖李子、卖玉米粑粑、卖蔬菜杂货;另一头,多巴胺色的街道映入眼帘,漫步在这里,我们像是闯入了异世界。

生活在老县城,确实很难不觉得“巴适”。
街角飘来的热气,摊子上腾起的香味,总能直击味蕾。在梁四面馆,最地道的吃法是搬个小板凳坐在马路边,把碗搁在高一点的凳子上,来上一碗热乎乎的抄手。

想换换口味,还有当地颇有名气的严三姐水粉。水粉其实就是红薯粉,入口滑溜又有嚼劲,让人停不下筷子。

我们站在豆花饭摊前张望,老板爽朗地吆喝:“八块钱一个人,随便吃!”路过的大爷也停下脚步,热情补充:“这个豆子,推了,加胆水,不用石膏,石膏做的没这边好吃。”

案板上一锅是常规豆花,一锅是菜豆花。蘸料也有讲究,老板细心地调了两碗:带薄荷的酱料专门蘸菜豆花,香辣那碗则是蘸豆花的。入口一尝,香醇绵密,没有半点发酸。

在盐津待得越久,就越能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灵魂,其实在于盐津人。
街道上的公告栏贴满了喜报和讣告,当地人告诉我们,路过时大家都会习惯性看一眼——遇见喜事,就去凑个热闹;遇见白事,就上前帮个忙。所以,盐津的红白喜事场面总是格外盛大,“我弟弟结婚,酒席就摆了两百多桌。”当地一位出租车司机这样告诉我们。

这种热情和善意,也同样表现在对待外地人上。让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在拍摄的几天里,每次我们小心翼翼地问一句“你介意被拍吗?”没有人拒绝,大家都欣然点头。有的人还主动凑过来加联系方式,热情地说:“有需要随时找我。”

最让人羡慕的,还有盐津人身上与生俱来的松弛感。
傍晚时分,他们三三两两聚到桥上纳凉,有人席地而坐,吃着水果闲聊着天,有的干脆铺上被褥直接躺下。边吹风边闲聊,用一口浓浓的方言跟我们搭话,笑得我们忍不住也加入这场“错频唠嗑”。

盐津的地势,成就了最窄的城市。可盐津人,偏偏活得热烈又敞亮,老县城几千年积淀的人情厚重,或许才是这片逼仄土地上最宽阔的根。
参考资料:
[1] 盐津融媒. (2024). “ 桥 ” 见盐津. Retrieved 28 August 2025 from https://mp.weixin.qq.com/s/Ehg-gvsbezQXOVrQv-dHkA.
[2] 盐津融媒. (2024). 锦绣中国年丨盐津:独特的“一线城市”. Retrieved 28 August 2025 from
https://www.ztyj.gov.cn/contents/6112/14651.html.
[3] 向小龙, 孙炜锋, 李国伟, 侯春堂, & 谭成轩. (2015). 云南盐津地区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地质力学学报, (1), 97-107.
[4] 盐津县融媒体中心. (2021). 【回眸十三五】盐津:“快马加鞭”提速水田新区建设. Retrieved 28 August 2025 from https://m.yunnan.cn/system/2021/02/19/031296045.shtml.
策划 | 小张
分镜 | 小张
出镜 | 小张 逸轩
设计 | 卜卜脆
动效 | 卜卜脆
剪辑 | 兵线俊塔了
摄影 | 逸轩 小张
作者:在盐津吃水粉的城市漫游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